一樣的父子 不一樣的故事
一樣的父子 不一樣的故事
——我看電視劇《上陣父子兵》
因為前一段電視屏幕上抗日“神”劇泛濫,令觀眾產生了反感。國家有關部門也在疏導該類題材的創作,評論家們更是大聲疾呼不能讓抗戰劇變成游戲劇,歷史是用來反思的。電視劇《上陣父子兵》的播出,讓抗日題材電視劇重新受到了觀眾的青睞。不僅僅因為那個經常逗人樂的小品演員范偉變身土氣、窩囊的父親讓觀眾覺得質樸、親切,更是在特定年代下,深沉的父子之愛,讓觀眾欲罷不能。
《上陣父子兵》的故事起因和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有相似之處。劇中范偉扮演的喬豆腐原本有三個兒子,戰死了兩個,就剩下最后一個了,把無后為大看作是第一大事的喬豆腐,第一任務是要這個兒子趕快成親,好為他傳宗接代。可是兒子偏不聽招呼,要參軍去打小鬼子。于是愛子心切的父親也就陰差陽錯跟著兒子進了部隊,演繹出不少讓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起初,這個喬豆腐也沒啥別的念想,就是想讓兒子回家生孫子。可是這個管不住嘴的喬豆腐自打酒后說漏了嘴,把弟兄們推到槍口下之后,便開始了改變,開始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家仇變成了國恨。也是從拜寂了亡靈之后,他真正走向了抗日之路,敢于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人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這也是這部電視劇高明的地方。
該劇沒有連篇累牘地說教,而是把人物的轉變放在這點點滴滴的具有強烈沖擊力量的細節上,讓觀眾感受到了喬豆腐的變化。喬豆腐想當大英雄,這是所有男人都有的夢想,可是最初喬豆腐的英雄舉動只表現在喜歡說幾句評書、喜歡吹吹牛而已。當他在心愛的女人面前,看到自己心儀的女人那羨慕、崇拜的目光的時候,有些不能自制了,有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沖動,他開始認為自己就是抗日英雄了。一個活得窩窩囊囊的農民就這樣,走向了自己的英雄夢。這其間,為了取悅心愛的女人,為了讓兒子能夠安全生還,他竭盡全力,在這個過程中,他真正被抗日激情點燃,從小我走向大我,從守護小家走向保衛國家。最終,他完成了人格的升華,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長。與此同時,觀眾也是對喬豆腐牽腸掛肚:想知道他那些智慧,變通的本事能讓他逢兇化吉嗎?他和他兒子能否走在一條路上?他和他的相好是不是能獲得美滿姻緣?而他最后的犧牲,既讓觀眾感到痛惜,也讓觀眾的民族意識被喚醒。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平凡的抗日英雄形象被樹立起來了。
劇中的幾個小人物也令人難忘,他們的活靈活現不僅給故事添加了佐料,也讓電視劇顯得真實而有力量。如程懿飛,她就是喬豆腐的催化劑,她的情感,讓喬豆腐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雖然,起初可能是畏懼的,是有顧慮的,是不自覺的;還有花駒,一身兵痞相,油嘴滑舌,以強欺弱,但是,他卻是個大孝子,為了救出他媽,寧愿背個逃兵的名聲。這些小人物豐滿、立體,也更加襯托出喬豆腐的人性魅力。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