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不如多挖掘文化內涵
據媒體報道,7月19日,江蘇徐州豐縣政府網站發布一條公告,擬將當地的趙莊鎮更名為“金劉寨”鎮,并向社會征求意見。趙莊變成金劉寨,近段時間引發了各方熱議。有人認為豐縣此舉是急于打響“劉邦出生地”名頭而出的招數。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的,對后世產生影響最大的兩個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
徐州市大力開發漢高祖旅游文化,讓經濟和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值得嘉許。但是,如何讓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頗值得研究。東西兩漢存在400多年,沒有劉邦,就沒有深沉雄大、古樸大氣的漢文化。所以,當地應該組織人馬專門研究漢文化,整理挖掘“漢人”“漢族”“漢字”“漢語”“漢文化”背后的歷史淵源、民族記憶,挖掘和弘揚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等文化遺跡中的文化底蘊。或者組織一些積極有趣的旅游互動活動等,把劉邦的故事講圓說透,讓徐州充滿濃厚的漢文化味道,讓漢文化、大漢遺風得到綿延不絕的延伸拓展,成為旅游的品牌。
改個地名就能一舉成名?就能將當地隱藏的旅游資源開發出來?筆者以為,未必如此。地名本身就是一種旅游文化資產,前不久,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已確定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還出臺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積極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如果今天把地名改了,就等于割裂了和歷史的聯系,諸多文化歷史信息也會因此流失。在文化資源豐厚的劉邦故里尚不能形成尊崇文化的氛圍,文化旅游產業如何能得到蓬勃發展呢?
對于地名、人名而言,其背后的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才更有光彩和價值。所以,應該在根上下功夫:多一些歷史積淀,少一些文化浮躁;多一些厚重基礎,少一些人云亦云;多一些文化敬畏感,少一些市場追隨和盲從。挖掘出漢文化的古老魅力,劉邦故里何愁得不到蓬勃發展呢?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