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人生風景
《看得見風景 望不見愛情》:孫小寧著;三聯(lián)書店出版。
人只活一生,通常也只活在一個家族里,活在一個地域與國度里,這在時間和空間上限制了人的視野和視域,使人只能看見自己和身邊少數(shù)人的人生風景。所幸,人類創(chuàng)造了書籍、戲劇和電影,使我們得以看見更多的人生風景。孫小寧喜歡讀書,喜歡戲劇和電影,這使她看見許多書本里、戲劇內(nèi)和影片中的人生風景??吹娜松L景多了,這些風景就會轉(zhuǎn)變成一筆精神財富。《看得見風景 望不見愛情》就是孫小寧儲存精神財富的地方之一。
夢,是這本書的第一輯。在這一輯里,作者從書本與影片里,看見了男女之愛的千般風景。在影片《破碎之花》中,她看到一個男人手持鮮花去尋訪昔日女友的風景,體味到男人與女人相戀結(jié)束后的那份欲說還休、撫痕無語的心境。在《純真博物館》里,她看到一個富家公子對內(nèi)心之愛執(zhí)拗堅持的風景,體味到愛的卑微與強大。孫小寧以她敏感和聰慧的心,感受到了愛之艱難與不易,發(fā)現(xiàn)了純粹、理想的愛情近乎是夢。她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用優(yōu)美的文字寫出來,是想提醒讀者:人不能沒有夢,沒有夢人類就太苦了;卻也不能不意識到它常常只是美麗的夢,否則夢醒時,你會陷入更大的苦痛之中。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結(jié)局,是任何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也是文學和電影作品關注的一個重大話題。孫小寧看這類書和電影很多,比如表現(xiàn)崔雅與肯·威爾伯共同與乳癌作斗爭的《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比如表現(xiàn)父親葬禮的臺灣電影《父后七日》等。她從這些書和影片中看到了很多人面臨死亡時的殘酷風景,但她沒有讓自己僅止于看,她還在想、還在悟。她思考了很多關于死亡的問題,比如當疾患向人襲來時,上帝的恩寵其實就是喚醒家人共同支撐,從而使超越困境成為可能;比如,葬禮其實是活人關系的一次重新洗牌……我們可以借助她的目力和思考力,去看與理解我們平時很少去看去想的有關死亡的諸多話題。
孫小寧看的另一類書籍、戲劇和影片,是關于命運的,也就是表現(xiàn)人如何面對造物主交給自己的那份生活的。其中,有童道明創(chuàng)作的話劇《我是海鷗》,有韓國導演李滄東的電影《密陽》,有陳河的小說《布偶》,有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紡織姑娘》,有托尼·艾爾斯導演的電影《意》等等。她從這些作品中,看到了人在命運面前的各種反應和表現(xiàn)。孫小寧對這些人物接受自己那份生活的表現(xiàn),給予了理解與尊重,而且還從中發(fā)現(xiàn)了對我們普通人都有借鑒意義的哲理:今天的我們,并不比別的年代的人活得更孤絕、選擇更艱難;太陽不會為了格外眷顧誰而升起,人必須自己尋找繼續(xù)活下去的理由;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部分,其實也是人生中本有的內(nèi)容……
人們讀書評、劇評、影評,是想在找到對原作闡釋的同時,收獲思想的啟迪。孫小寧的書評、劇評和影評,恰恰能滿足讀者的這個要求。她能走進作家、編劇和導演的內(nèi)心,能看透他們,能把握他們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目的,能從作品提供的人生風景中去悟出于所有人都有啟示意義的道理,這一點特別可貴。
愿這樣的評論家更多些。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