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人性與浩劫的戰斗
《辛德勒的名單》海報
《辛德勒的名單》是電影史上的名作,榮獲七項奧斯卡獎,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最偉大的美國電影中名列第九。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用兩個人物講述了猶太人大屠殺這場人道主義災難。德國商人辛德勒是個騙子,他酗酒賭博,玩弄情感,利用賄賂和欺騙手段大發戰爭財。戈特軍官是個瘋子,他殘酷地折磨集中營里的猶太人,濫殺無辜,摧毀他們最后的幻想。這兩個人是戰爭中產生的特定人物,戰爭不僅讓辛德勒的投機鉆營得逞,也掩飾了戈特的冷酷和殘忍。最終,辛德勒成為挽救猶太人生命的英雄,他以工廠為借口用重金換取了1200個猶太人的生命。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是“強大的惡”與“脆弱的善”之間的對比,在辛德勒內心世界發生的小小的人性戰斗,最終戰勝了這場巨大的浩劫。那個穿紅大衣的小女孩,把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呈現出來,辛德勒每一次對她的注視,都更堅定了信念。她象征著無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著戰勝邪惡的勇氣與力量,所以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大屠殺這段歷史太沉重了,任何一部影片都很難獨自承載。斯皮爾伯格創作時格外慎重。他在1982年就獲得了小說改編權,十年后才著手拍攝。這部根據托馬斯·科奈里的紀實小說改編的電影,讓斯皮爾伯格擺脫了對猶太身份的恥辱感。
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必須對大屠殺這段歷史還原、歸罪和反思,在完成這三個使命之后才能設法講好一個故事。首先他要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讓重要的細節達到歷史真實。為此他不僅聘用大屠殺幸存者作為聯合制片人,還到波蘭辛德勒當年的工廠實地取景,并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重新建造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當羈押猶太人的火車開往奧斯維辛時,鐵路邊的波蘭小男孩向火車做出“割喉”的手勢,連這個不起眼的動作都來自于大屠殺幸存者在《浩劫》中的真實描述。其次,影片必須揭露納粹兇手的歷史罪行,展現納粹的殘酷與虛偽,因此必須有一位戈特這樣的納粹軍官,以兇手的身份成為歷史審判的對象。最后,斯皮爾伯格還要為觀眾反思這段歷史提供足夠的情感空間,辛德勒這個人物實現了這個功能,這個不完美的德國人讓我們看到了人性戰勝種族仇恨和戰爭狂熱的希望。他的真實性,也讓電影把歷史與現實勾連起來,當那些被辛德勒營救的猶太人出現在結尾時,也提醒人們這段歷史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斯皮爾伯格的謹慎,還在于把大屠殺的各種意象,有機地編排在一個個緊湊、連貫、扣人心弦的情節中,這包括:大衛星臂章、隔離區、庇箱、火車、集中營、鐵絲網、毒氣室、焚尸爐、煙霧和成堆的尸體等,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紀錄片呈現的歷史意象,在《辛德勒的名單》中被準確表達出來。影片全部采用黑白膠片拍攝,一方面體現出對死難者的尊重,一方面這種視覺效果更接近于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實記憶。斯皮爾伯格讓攝影師賈穆茲·卡明斯基在影片中運用手持攝影的拍攝方法,而沒有用富有現代感的好萊塢式鏡頭語言,他想讓今天的觀眾仿佛在看一部二戰期間拍攝的電影,而不是一部1993年拍攝的二戰電影。
面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罪行,斯皮爾伯格只能用辛德勒這個人物在電影中完成抗爭,所以許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格外意味深長。當戰爭結束時,辛德勒向幸存的猶太工人做解散工廠的演講。他站在工廠中心高高的平臺上,下面站著沉默仰視的猶太人,他們虔誠地看著辛德勒,就像看著“救世主”,聆聽這場布道式的演講。陽光從工廠寬大的玻璃窗灑下來,照在他高大的身軀上。斯皮爾伯格沒有權力給20世紀最悲慘的歷史提供一個美好的結局,但可以通過精確的場面調度,運用世俗形象與宗教形象的相似性彌補人們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與此相得益彰的另一個細節是“擁抱-責任”。辛德勒離開工廠時,他向猶太工人懺悔。他撕掉胸前的純金納粹黨徽,哭著說這或許能再換兩條人命。猶太工人們走近他,擁抱痛哭流涕的辛德勒。這場戲不僅讓辛德勒完成懺悔和救贖,也讓猶太人與德國納粹發生了擁抱,作為弱者的猶太人用擁抱來感謝他、原諒他。小說中沒有“擁抱”這個細節,斯皮爾伯格這個獨特的設計讓“責任”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呈現出來。“擁抱”意味著靠近,而靠近意味著責任。人與人之間的隔離與仇恨,正是從責任的消失開始的。當接近他人的愿望和必要性消失了,生活中的同伴才能成為異己,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普通德國人心甘情愿成為儈子手的深刻原因。這個“擁抱”不僅融化了有罪的靈魂,更呼喚人與人的關注、靠近和責任。
由于這種慎重、真實與耐人尋味的細節,讓《辛德勒的名單》在二十年里成為經受住歷史考驗的經典作品。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