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取精用弘 入古出新
取精用弘 入古出新
陳新先生書藝賞析
陳新作品
陳新擅行草,亦工隸書。其作品高古簡凈,勁秀雋永。行草寫來飄逸靈動,如行云流水,意韻悠長;隸書自漢隸入手,摻以簡帛氣息與行草書筆意,故能不拘成規自成高格。
有別于當下某些習書者,或好高騖遠,或臆想捷徑,今天為“流行書風”所惑,明天又為“時髦書體”所迷;或刻意追求乖張,或以“丑書”面貌誤導受眾,幾乎把整個書壇攪得烏煙瘴氣。陳新的習書路子可謂純正,所謂“翰不虛動、下筆有由”,他長期浸淫于“二王”之中,流連于法帖之內,同時,又不囿于“二王”正統,兼涉宋元明清諸家及民間書法,嘗試將真、草、隸、篆融為一體,多元互融,用筆不泥,博取眾法,為我所用。他或臨池,或讀帖,每每揮毫,樂此不疲,對書法藝術的個中三昧逐步由“漸修”而至“頓悟”,并漸入書法堂奧之佳境。從其書法的美學層面而言,整體書風近似于唐人孫過庭《書譜》中所云:“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所以其作品寫來才聰慧有致,典雅秀逸,一種高古氣息、疏朗姿態、簡凈之質與平和之美自然從其腕底流露與綻放。
陳新習書更得益于前輩書家的熏染、點撥與提攜。蔣維崧、魏啟后等享譽齊魯書壇的耆宿名家都與他有過交游。從前輩書家那兒他不僅得到了書法藝術的親炙,而且還學到了許多“書法藝術之外”的東西,比如讀書與臨帖、治藝與做人等看似淺顯實則讓其一生都受用無窮的道理。得名家指點,再加上自己的穎悟與勤奮,其近年書藝大進,面貌日新,自然也就盡在情理之中了。
通過交談與觀賞其書作,便不難發現陳新絕對不是一個只會臨帖的“寫字匠”。他不是在“盲目臨帖”,或是在“把玩筆墨”,而是將書法藝術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來研習。因此,他既有感性的藝術實踐——臨帖與創作、又有理性的思考——將書法藝術升華到美學與哲學的高度來進行深度審視與觀照。近些年陳新書藝突飛猛進,屢屢獲獎并見諸報端,佳績頻出,令人矚目。這首先在于他取法乎上,廣涉博覽,不囿舊法,不拘陳規,日日臨池,轉益多師。其次,得益他廣拜良師,遍結益友。他早年拜蔣維崧、魏啟后等名家為師,后又得到啟功、武中奇、沈鵬、歐陽中石等書壇耆宿指點,由是眼界大開,書藝迅進。再次,他雅好京韻,興趣廣泛,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藝術創作之準則,道法自然,造化胸次,也是其走向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陳新生活于誕生過一代金石書畫收藏大家陳介祺、丹青名家郭味蕖等文化名流的濰坊濰城區。近期,在區委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陳介祺研究會”在濰坊陳介祺故居萬印樓揭牌,作為濰州書協主席的陳新眾望所歸被推選為首任會長,相信他會一如既往繼續書寫著自己的“藝術人生”與歲月輝煌。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