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緣廊橋》:青春版《廊橋遺夢》
電影《情緣廊橋》劇照
七夕,電影《情緣廊橋》全國首映,這是一個尋根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橋的傳奇,也是一段愛的旅途。此“廊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廊橋遺夢》的“廊橋”,巧的是,該影片拍攝期間,《廊橋遺夢》的編劇理查德·拉·格拉文斯蒞臨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情緣廊橋》拍攝現場,他被美輪美奐的千年古廊橋上一對男女主角的青春靚麗所打動,更被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所感染,嘆稱《情緣廊橋》是青春版的《廊橋遺夢》!
千年廊橋上,兩代人的傳奇情緣
月山村為恢復宋代的廊橋,將在外讀建筑橋梁博士的吳天宏召回。臺北的調香師斯月為了完成爺爺的心愿尋找奶奶來到月山村,一段情緣就此展開。斯月的爺爺本是古橋梁專家,在蔣介石逃到臺灣時被一塊兒抓去,而斯月的奶奶則唱著年輕時的歌謠,在廊橋上苦苦守了六十多年,一座廊橋,情牽兩岸。
故事以吳天宏、斯月和喜歡吳天宏的如意、追求如意的阿根之間的愛戀糾葛為主線,最終每個人的感情都有了歸宿。盡管多角戀并不少見,《情緣廊橋》中的感情糾葛卻沒有勾心斗角之類的橋段,而是彼此互相關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充滿了正能量。八歲的阿水也是影片中的核心人物之一,阿水因三歲時母親去世而失語,想念母親的他將村里發生的每件事都寫在了給媽媽的信里:“媽媽,村里又發生了很多事……”阿水稚嫩的口吻,將全劇貫通起來,觸動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電影里的廊橋牽系著兩代人的情緣,電影外的廊橋亦復如是。電影首映式上該片制片人、導演亞妮因為父親生病未能到場,而她拍攝《情緣廊橋》正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父親希望她能拍攝一部這樣的電影,讓更多人知道家鄉的美和家鄉所有的一切。
原生態記錄,廊橋非遺手工建造過程走進電影
這里是“中國廊橋之鄉”,千百年來,這里的男人都在造橋,廊橋不僅僅是路的延伸,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這里就是浙江慶元。慶元先民希望通過在村莊的水尾建橋來改變命運和前途,于是就有了廊橋文化和風俗。如影片中所提及的,金榜題名,造廊橋,稱為進士橋;女兒出嫁,造廊橋,稱為鵲橋;升官晉爵,造廊橋,稱為官橋;祈求風調雨順,造廊橋,稱為濛雨橋;為紀念戰爭英雄,造廊橋,稱為紅軍橋……每一座橋都有傳說,每一座橋都不乏故事,慶元人相信,他們的廊橋,通山、通水、通靈。
慶元廊橋發祥于唐宋,如今縣境內完好保存著的古廊橋有100多座,風格各異,具有數量最多、時間最早、質量最高的特點,傳統古橋梁發展歷程中的各種形式,都在這片山水間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因而,慶元素有“古橋博物館”、“廊橋之都”的美譽,且其木拱廊橋營造工藝,在全國以至在國際上都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中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故事片,影片中全景式呈現了這門古老的手藝,月山村古老的宋代廊橋在抗戰期間被國民黨炸毀,如今村民們重建廊橋,完全是純手工方式建造,不借助任何現代機械,恢復了這座叫做“蒙淤”的廊橋原貌。影片實景布置,真實記錄,且優美的故事情節也都分布和發生在這些舉世絕倫的廊橋上,可謂是一場真實的廊橋視覺盛宴。該影片的拍攝開創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廊橋,使非遺文化的普及和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此外,當地村民和上萬名橋工都本色出演,參加了電影的拍攝,原汁原味,地域文化氣息十足。影片中還挖掘并展示了當地諸多古老的風俗,如沿襲千年之久的祈祝姻緣的浩浩蕩蕩的“走橋”,別具風格的當地民歌民謠也穿插劇中,最原生態的山水、最夢幻的古廊橋、最悠久的進士村、最原始的古村落、最醇厚的菇香融合于這部原生態的電影中,展現出慶元的風土人情和淳樸古風。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