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平攜3000枚實心瓷卵體驗生命
實心瓷卵的第一站是廣西北海冠頭嶺海灘。施少平稱,生命的起源在海洋。
施少平
1968年出生于江西吉安,1995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專業,現生活創作于上海。他的首度大型個展《莫非》于2010年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次年赴巴黎Espace Commines空間舉辦《莫非·皮》2011年新作個展。
3000枚實心瓷卵,總重48噸,長達12000公里行程,歷經了漲潮、風沙、雨水等各類自然地貌,如今它們來到了北京。前天,施少平“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項目回顧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隨意鋪設的3000枚實心瓷卵、圖片以及影像作品等呈現了藝術家以瓷卵體驗生命的歷程。在策展人張晴看來,在成功藝術家獲得藝術感悟越來越少的當下,施少平這種藝術實踐著實可貴,他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與自然的對話。該展將展至9月11日。
用一年時間在景德鎮燒制
從油畫到引入蛙皮拼貼再到實心瓷,藝術家施少平成為當今藝壇的一位異類。不過無論哪種藝術表現形式,貫穿其中的生命主題卻始終如一。此次出現在今日美術館展廳的“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項目回顧展也是在生命主題下的一次大手筆嘗試。
施少平指出,自己2011年便開始琢磨選用陶瓷進行當代藝術創作,這源于在表現生命題材時,泥土作為一種材料剛好能夠承載和表現其所需要的一種觀念。為此施少平用了一年時間在江西景德鎮嘗試燒制了3000枚實心瓷卵。對于這一造型,施少平解釋,卵是生命最基礎的符號,代表著生命的初始。
走過海灘、沙漠、草原等五地
燒制成功后,施少平將這些實心瓷卵以方陣形式出現在2012年的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上。不過這只是“莫非·卵”項目的開端。此后,施少平帶著3000枚總重為48噸的實心瓷卵,展開了一段12000公里的行程。第一站從廣西北海冠頭嶺海灘開始,“因為生命的起源在海洋。”此后則是甘肅雅丹地貌、黑戈壁、敦煌鳴沙山、甘南桑科草原。最后沾滿了泥巴、沙子,帶有磨損痕跡的瓷卵以較為隨意的鋪設方式出現在了今日美術館的展廳中,“在經過五個點的展出后,它們已經飽經風霜,具有了生命的痕跡,”施少平告訴記者。現場展出的還有實施該項目的影像以及在廣西北海等五個點展出時的圖片等。
對于這一藝術實踐,策展人張晴告訴記者,施少平這一項目的可貴之處在于其放棄了一種保守的成功,而探索幾乎要失敗的藝術領地,并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生命與自然的對話,感覺到了生命與死亡、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