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觀察
熱愛京劇是他們的天性使然
——央視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觀察
少京賽比賽現場小選手們的風采
其他的小選手上臺表演前,經過通道時都是按照慣例向觀眾席揮手,但11歲的王梓楚凡是在攝影機前緊握了下拳頭,像是給自己鼓勁,又像是自信滿滿。他唱的是《夜奔》,一身黑衣,腰間配把劍,儼然是個小林沖。這是一出武生的基礎戲,同時又很難演繹,需要既唱又舞。最終王梓楚凡以高分晉級,評委們稱其“舞蹈抑揚頓挫”,也建議他:“武生一定要有英武之氣”,“要揣摩人物,帶動現場觀眾激情”。這是8月18日,央視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以下簡稱“少京賽”)決賽第二輪的直播現場,包括王梓楚凡在內的60位選手,將通過10場比賽,競爭60進30的名額。從全國五個城市的報名初選至今,比賽歷時5個月,也是央視繼推出學京賽、青京賽和票友大賽之后,面向3歲到15歲的少兒和少年打造的又一京劇賽事。
“五六歲的孩子,居然這么熱愛京劇”
讓觀眾和少京賽導演組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3歲的小男孩岳子豪,是大連京劇院小生演員岳峰的兒子。因為太小,岳子豪對上電視、比賽這些都還沒有概念,來參賽是因為“爺爺喜歡看電視里的人,我也要變成電視里的人”。他分不清楚比賽第一現場和第二現場的關系,最后只能由媽媽抱著上了臺。鑼鼓點響起來時,他也不知道要表演了,因為沒人喊“開始”。他站在臺上不說話,但也不怯場。最后主持人董藝喊倒計時:“三二一,開始!”他才開始表演《報燈名》。這樣的童真童趣在少京賽的舞臺上隨時都在發生。少京賽導演組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決賽第一輪時,是少兒組、少年專業組、少年業余組三個組別分開來比,他們就發現,播出少兒組(3歲到7歲)比賽時收視率是最高的。
這些孩子們對京劇的熱愛是天生的。有個小選手說,小時候每個電視頻道都無法阻止他哭鬧,但只要換到央視11頻道,他就安靜下來了。6歲的陳彥豪,有次到香港去,家長給了零花錢讓他隨便買東西,他居然選了一本書《京劇原來如此美麗》。孩子們熱愛京劇的理由其實很單純。接觸了很多小朋友后,少京賽導演組發現,女孩們可能會因為京劇的服飾和行頭很美、男孩們會覺得花臉的臉譜很有意思而喜歡上京劇。“他們真不是刻意培養的,不像有的孩子被家長逼著學鋼琴那樣。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家長也很開明,思路開闊,孩子想學戲就會給他們找老師。”導演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國家京劇院的老旦名家袁慧琴在決賽第二輪任評委,比賽現場她明顯很受孩子們歡迎,演唱結束,很多選手都點名讓她點評。這些年幼選手們的表現讓她驚喜。“我真是沒想到這么小的孩子,包括很多五六歲的,這么熱愛國粹藝術。”
評委主持人不打毒舌牌
本次少京賽的直播分第一現場和第二現場,選手們上臺前和表演結束下臺后,第二現場的主持人何子然會對選手和他們的家長及指導老師進行采訪,除了能夠展現小選手們的個性,還原他們日常的生活細節,指導老師和家長們也都創造了很多亮點,穿著時尚的京劇老師,直言快語的年輕母親,不善言辭的父親,他們的真實表現都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在上臺前,為了使小選手們放松,何子然會跟他們聊聊自己的家鄉,小時候學過戲曲的他,會問問小朋友們:《甘露寺》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髯口怎么用?老生的四種表情是什么……順帶著就給觀眾普及了京劇常識。整個比賽雖然也有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淘汰,但整體氛圍是溫暖柔和的,任魯豫會在小選手沒有晉級后,鼓勵他們“表現得很好了,未來會是個好角兒”,現場觀眾也附以掌聲表達贊同,評委們也絕對不“毒舌”,都是聲音溫和、諄諄教導。這也正是本次少京賽給自己的定位,“輕松活潑、寓教于樂、深入淺出”。
在少京賽的節目形態上,也能看到對當紅的一些綜藝節目形式的一些借鑒。除了第一、第二現場的設置,比賽現場也設置了按燈投票的環節,大眾評審團、媒體評審團和專業評審團分別有為選手投票的權利,喜歡誰,就按燈,最終分數由亮燈數量相加得出。少京賽導演組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這些設置都是為了把那些普通大眾甚至是原本不愛好戲曲的人引進門,培養更多欣賞者,用一種娛樂化、大眾化的形式去呈現,提高節目的可看性。”
令導演組意外的收視率
決賽第二輪,5位評委要各自挑選6名選手到自己的團隊中來,經過4天的培訓后,再讓選手們進入最終的比拼。經歷了兩場比賽后,袁慧琴僅為自己的團隊挑了一名選手。她笑稱自己要求是有點高。她認為,一個好的戲曲演員,需要天賦、好的師承和勤奮。她挑的第一位選手,是個唱老生的6歲小男孩,上臺唱的是《龍鳳呈祥》,馬派的看家戲。雖然是少年業余組選手,但袁慧琴稱贊其“唱出了馬派的渾厚和瀟灑”。袁慧琴說:“作為文明古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很重要,這其中就包括作為國粹的京劇。而且京劇很多故事講的都是忠孝節義,這些品德的養成對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真性情流露把很多原來不看京劇的觀眾,也吸引到了電視機前。
截至記者采訪時,本次少京賽的收視率,最高時達到0.9%以上,決賽第一輪的12場比賽,累計收看的觀眾數量達到了3.8億。這是當初連導演組都沒預料到的。讓他們同時感到意外的,是暑期的收視率,他們做過多次統計后發現,有好多次,收視率最高的,不是播出《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等節目的衛星頻道,而是央視的少兒頻道。在暑期,一家人的遙控器,其實掌握在小孩子手里。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