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永久”牌的名片
獻給文藝志愿者的歌
8月初,驕陽似火,跟隨中國文聯(lián)文藝志愿服務團,記者來到了有8000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邯鄲。短短的兩天行程里,人如海,歌如潮,四十度高溫之下,志愿服務所到之處,無一不是歡樂的海洋。在邯鄲市文聯(lián)的志愿者中間采訪時,記者的心情也猶如這夏日的驕陽,燦爛而熾熱,同時油然而生一種內心深處的感動。這不只是因為那一場場被老百姓譽為“解饞解乏、消暑降溫”的文藝演出,也不僅是因為深入部隊、鄉(xiāng)村建立教育基地,讓文化的“種子”生根和發(fā)芽的不懈努力,而是因為真切地體會到了在志愿者和老百姓間實時傳遞著的愛和歡樂。
邯鄲市文聯(lián)主席張海英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飽含熱情地說:“文藝來自于生活,文藝家來自于百姓,文藝志愿服務不僅是真情付出,更是責任與義務。”不久前,邯鄲市文聯(lián)成為河北省唯一榮獲中國文聯(lián)、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表彰的全國文聯(lián)系統(tǒng)先進集體稱號的單位。
這項榮譽的獲得,與邯鄲市文聯(lián)近年來重點開展的“三基一出”系列惠民活動、文藝志愿者服務基層工作緊密相關:群眾的文化生活現(xiàn)狀如何?他們有何需求?文聯(lián)能夠采取何種措施?經過專題研究,邯鄲市文聯(lián)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人才優(yōu)勢,通過簽約和成立名人名家藝術團等方式把文藝志愿服務落到了實處。
自2010年起,邯鄲市文聯(lián)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組織開展“走基層、建基地、抓基礎、出精品”等一系列符合基層和農民需求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花大力氣輔導農村文藝骨干,組建農民文藝隊,指導農民開展文藝活動,把文藝的種子留在農村,在農村為文藝家設立采風基地,使文藝家與人民的聯(lián)系建立了長效機制,別開生面,充滿生機,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天上的云覓知音,琴瑟和鳴曲悅動人,送人玫瑰香飄四季……”就像邯鄲文聯(lián)同仁們聯(lián)手作詞作曲的這首獻給文藝志愿者的歌里所唱的,藝術不是孤芳自賞,而要回歸百姓、回到民間,文藝志愿服務就是這樣一條連接藝術與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從藝術家的“自娛自樂”到“以苦為樂”再到“助人為樂”,最后到如今的“與人共樂”,文藝志愿服務已經成為邯鄲市文聯(lián)的一張“永久”牌的名片,是邯鄲市文聯(lián)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案例。
在追求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上,中國文藝工作者在行動,文藝志愿服務已經揚帆起航,講述著一幕幕文藝志愿服務平凡而動人的故事,譜寫了一首首沒有休止符的文藝志愿服務的宏大交響樂。在中國文聯(lián)建構的文藝志愿服務全國版圖上,邯鄲是一顆閃亮的明珠。相信邯鄲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們必將繼續(xù)堅持志愿服務陣地化、活動經常化、管理制度化,為建設富強邯鄲美麗邯鄲作出更大貢獻,為基層文聯(lián)的志愿服務工作開辟出更多新的思路。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