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片:中國電影市場的“鯰魚”
進口片:中國電影市場的“鯰魚”
——回顧引進大片二十年
對于今天年輕的電影觀眾來說,能夠與世界同步看上一場好萊塢影片似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對于20年前的電影觀眾來講,這是一種奢求、是不能想象的事情。那時所能夠看到的國外電影,基本上都是幾年前的舊作,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國外中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換句話說,20年前的中國電影觀眾根本就沒有機會看到國外大制作的商業片。這一狀況得以改變,皆緣于1994年5月中影公司的一次座談會,會上首次提出由中影公司每年進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以票房分賬的發行方式引進,亦即后來社會上所說的“引進大片”。后經當時的廣電部批準,正式啟動,從而對中國電影的方方面面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類型多樣,異彩紛呈
1994年11月12日注定會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首部以票房分賬的發行方式引進的好萊塢影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和鄭州六大城市進行為期一周的首輪放映,從而宣告進口引進大片登陸中國大陸。類型多樣化是引進大片的一個重要特色。在當時國內對電影類型無論研究領域還是創作實踐都相對處于薄弱之時,引進大片以實例向中國電影界和觀眾展現出異彩紛呈、樣態各異電影類型,對推動中國電影類型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起到積極的、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引進大片中,有動作劇情片,如:《亡命天涯》《真實的謊言》等;有戰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有災難片,如《龍卷風》《后天》等;有諜戰片,如《諜影重重1、2》《碟中諜1、2、3、4》等;有科幻片,如《黑客帝國1、2》《蜘蛛俠》等;有魔幻片《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等;有探險、奪寶片,如《古墓麗影》《木乃伊》等;有《角斗士》《亞瑟王》等歷史片;有《諾丁山》《小鬼當家》之類的喜劇片,以及槍戰片、劇情片、懸疑片、勵志片、驚悚片……甚至還有紀錄片(《遷徙的鳥》)。可以說,二十年引進的大片基本囊括了電影藝術的所有類型,而且有些影片還兼具兩種甚至多種類型。正是這些引進大片開闊了電影人和觀眾的視野,拓寬了中國電影理論研究和實踐創作的思路,滿足了廣大電影觀眾的觀影需求和欣賞水平。這些引進大片無論是情節內容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以及技術的運用,均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中國電影的創作,尤其是對國產商業大片及國產類型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幫助和作用。
培養觀眾,走進影院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電視節目的豐富,錄像等港臺盜版片(劇)的泛濫,加之國產影片質量有待提高,電影市場急劇萎縮,觀眾銳減。如何將觀眾“拉”回影院,成為電影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隨著引進大片的上映,一度冷清的電影院驟然間變得火爆起來,久違了的排隊購買電影票的場景又回來了。引進的第二部影片、由施瓦辛格主演的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狂卷1.05億元,成為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外國片;而2010年由卡梅隆執導的首部3D影片《阿凡達》,更以13.78億元的票房成為進口片票房魁首,至今無“片”能敵。引進大片在將觀眾“拉”回影院的同時,更起到了培養電影觀眾的作用。
正是由于這些大片的火爆上映,使得觀眾切實感受到要想真正欣賞到高品質的畫面和音響、充分享受電影藝術所獨具的視聽效果,就必須要到設備一流的電影院來觀賞。同時,這些引進大片還以其或跌宕起伏或輕松愉快或深刻睿智或情感濃烈的故事情節和優美的畫面、震撼的視聽效果,以及極富科技含量的技術手段,從觀影理念、觀影習慣、觀影方式、觀影心理等不同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并培養了不可勝數的忠實的電影觀眾。這種對觀眾的影響和培養,一方面對電影藝術的創作、理論、欣賞,尤其是票房和產業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寓教于樂的教化作用,從而影響觀眾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造成對電影民族化、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的疏離,更有甚者可能成為西方文化入侵的載體。因此,關于引進大片對中國觀眾的影響和培養要一分為二地對待,要有正確的分析、引導、梳理和必要的警惕。
市場擴大,伴隨產業成長
引進大片既伴隨中國電影產業的發生發展、陪伴中國電影產業一路走來,更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繁榮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為“鯰魚”攪動著市場,引起了中國電影人的警覺。
就創作方面來講,引進大片一方面為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先進的理念、具體范式和樣本;另一方面對國產電影創作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一大批有理想有作為的中國電影人矢志要創作出“中國大片”以抗衡引進大片的“入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電影創作不斷發展、完善、提高,從策劃、制片、拍攝到后期制作、后電影產品開發等全方位進步。及至2002年,電影《英雄》的問世標志著“國產大片”的誕生。隨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天下無賊》《集結號》等“國產大片”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銀幕之上,與引進大片形成鼎足之勢,并于今年全面壓倒引進大片,成為國內電影市場的主力軍。作為中國電影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產商業大片”的產生與發展,與引進大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引進大片促進了國產大片的產生與發展。其次,從發行放映環節來看,引進大片為電影院培養了數量可觀的觀眾群。院線建設與發展也隨之不斷擴大,影院投資規模不斷加強。促進了影院的改造和建設;而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設置多個放映廳成為影院必不可少的選擇。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市場和票房提高的基礎,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年前,當引進大片的提議剛提出來時,曾引起較大爭議,反對者認為這是引狼入室;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根據相關規定,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引進大片由原來的10部增加到20部,社會上一度出現“狼來了”的驚呼;2012年,中美雙方達成協議,中國每年的引進大片份額從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個名額全部為美國大片,并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國大片的票房分賬比例也從13%提高到25%,業界擔心中國電影將遭遇滅頂之災。然而,2013年,《泰囧》《西游降魔篇》《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小時代》等國產片,把《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生化危機5:懲罰》《虎膽龍威5》《魔境仙蹤》《巨人捕手杰克》等一批引進大片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引進大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中國電影正是在這20年與狼共舞的日子里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到現在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二大電影市場,在世界電影版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和地位。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