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臺藝術觀察與思考:國民精神的火光
方塊字為什么沒有消亡?重要的原因是使用它的人多,它具有非凡的人民性。戲曲也是這樣,它移步不換形,變生存危機為發展契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民為一切之本,戲曲藝術亦然。中國戲曲源于民間歌舞,其人民性是與生俱來的。自其產生之日起,便一直充當著勞動人民的精神食糧,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聲情驚愚開場日即收場日,高臺教化戲中人亦世上人”,只要世上有人便有戲,沒戲了也就沒了人。所有的劇種都扎根于民間,體現著強烈的地域特色,各個地方劇種,更是其產生和流布地區的文化的集中表現。
中國戲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有著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戲劇不同的發展特點。西方的戲劇,隨著社會發展,藝術分工越來越細,分化成歌劇、舞劇、話劇等藝術形式,走的是如西醫分科般越來越細的路;而中國的戲曲則是隨著社會發展,藝術綜合性加強,融歌、舞、演、技等于一體,走的是如中醫綜合辯證般的路。為什么同屬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的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現在都難有商業演出,而中國戲曲數以百計的劇種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中國戲曲內在的特質是合及和,并能不斷吸收消化新的東西而化合成更高級的形態。自原始社會而來的民間歌舞,到奴隸社會與滑稽戲交會,到封建社會佛教傳入后,與佛門弟子的說唱藝術交匯融合,并通過遍布市井民間的勾欄瓦肆爭奇斗艷,終使中國戲曲生成并定型。
中國戲曲的人民性還表現在它特別善于利用一切契機,使自身向前發展。元代蒙古族取得中原后,取消科舉,許多文人落魄,戲曲得到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加入,立即由量變到質變,趨于成熟。到明代,因文人雅士多鐘情戲曲,戲曲又抓住這一機遇,致使傳奇劇本文辭典雅,舞臺表演婀娜多姿。到清代,因為皇帝從順治到光緒,無一例外都是戲曲愛好者,戲曲又利用了這個機緣,由“花雅之爭”打磨出了能代表中國300多個劇種最高水平、把唱腔和演技都推到空前階段的國劇——京劇。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成為舉世公認的雅俗共賞的藝術。民國時期,京劇借助大眾媒體報紙的平臺,評選出“四大名旦”、“四大須生”,把國劇明星抬到天上又深入到國民的心里。電燈出現后,照明效果的改變把“聽戲”變成真正的“看戲”,視覺藝術屬性鮮明突出。沒過多久,幾乎所有劇種的角色行當都時尚而合情合理地男女演員齊登舞臺,群星閃耀,觀眾賞心悅目。
優秀的文化,還能抵御社會進化和社會存在對它進行的反輻射。富于人民性的戲曲積聚了歷史積淀的足夠的正能量,使它能不斷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在社會轉型、文化多元的商品經濟時代,戲曲的繼續存在和發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戰。20年前有人說,“電視普及,電影都沒市場了,遑論戲曲?”晚近十年,又有人說,“網絡時代了,有空就玩手機,誰還去劇場?”
“五四”時期,就有不少人認為方塊文字應該取消,但拼音終沒有取代漢字。計算機出現后,漢字依然沒有像當初有人預料的那樣“壽終正寢”,反而流行愈廣,影響日深。方塊字為什么沒有消亡?重要的原因是14億人在使用它,它具有非凡的人民性。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優秀的守護者,像計算機開發出了許多漢字軟件一樣,戲曲也上了電視,上了網絡。廣播電視上戲曲節目隨處可見,不少省市電視臺的戲曲節目,收視率都意外地高。最近幾天,中央電視臺直播的全國少兒京劇大賽,更引發了眾人關注。戲曲移步不換形,變生存危機為發展契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庶幾可作對今日戲曲的寄語。
雖戲曲的人民性與生俱來,但仍需我們精心守護和鼎力堅持。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年,黨和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人民也一直關注著自己的藝術。五個“一”工程、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一個接一個發力。戲曲院團改制尋求發展動力;戲曲院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有的綜合性大學還新設了戲劇學院,借鑒西方大學戲劇學院架構,培養中國戲劇人才。在村鎮,在社區,甚至在公園,在田間,我們都能看到戲曲的各種身影。
但其實對于戲曲人民性的呵護和堅持,還有不少方面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有些仍在上演的傳統劇目,與時代格格不入。比如今天我們怎么處理《琵琶記》“一夫二妻”這樣的大團圓結局?秦腔的代表性經典劇目《周仁回府》,其“義”的表現是設計動員他的妻子替朋友的妻子去死,這樣的安排,不免使當代人毛骨悚然。有些新編的現代戲,也存在低俗、媚俗現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戲曲要不斷適應并有前瞻性地引領社會心理,使之成為魯迅先生所說的“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