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樂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
中國民樂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
——記第四屆“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
9月23日至28日,由中國音協、貴州省文聯、黔東南州委、黔東南州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在貴州凱里舉行。這是一次民樂薈萃的比賽。由于民族器樂的豐富多樣,比賽按吹管類、拉弦類、彈撥類三個組別進行,云集了竹笛、嗩吶、笙、二胡、京胡、馬頭琴、古箏、古琴、揚琴、琵琶、柳琴、箜篌等多種民族樂器。來自全國的200多名選手入圍復賽,經過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最終吳爽、王玉玨、王娟、趙婷婷、存布樂、李婷等榮獲金獎。
“蘆笙不響,五谷不長,蘆笙一響,腳板子發癢。”
“我家在舟溪,是凱里的一個鎮,翻過這個山坡就到了。”在凱里學院,吳興福指著校外的方向對記者說。他剛參加完吹管類決賽,用蘆笙吹了兩首曲子《鐵路修到苗家寨》《火車進侗鄉》。“90后”的他,是個典型的苗族小伙兒,古銅色的皮膚,言語間透著樸實和憨厚。“第一首按錯了一個音,第二首完全沒有失誤。”他告訴記者。首屆“金蘆笙”比賽時,他來參加,止步于復賽,這一次,他挺進了決賽。他并不在意是否拿獎:“我是自學的,來參賽是想檢驗下自己的技術水平。”
凱里所在的黔東南州,是蘆笙之鄉。每年過年時,舟溪都有盛大的苗族蘆笙會。吳興福說:“13歲時開始學蘆笙,我不識譜,也沒有專業老師教,都是自學,靠耳朵聽,然后模仿。吹著吹著就來比賽了。”對他來說吹蘆笙不難,“只要苦練,一定會吹的”。他是歌舞團的演員,曾經在凱里著名旅游地——西江千戶苗寨駐場演出。現在的工作也主要是吹樂器,但有時候人手不夠了,也被拉去跳舞。
羅進是來到了母校參加比賽,幾年前他從凱里學院蘆笙專業畢業,去中學做了音樂教師。“蘆笙不響,五谷不長,蘆笙一響,腳板子發癢。”羅進用這句諺語,形容蘆笙這一樂器在當地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他覺得蘆笙最重要的魅力是悠揚,“要悠就悠,要爆就爆,要靠演奏者去控制和闡釋”。他告訴記者,在校時對蘆笙的系統學習,主要是學技巧和指法。“技巧大部分是口上功夫,包括舌頭、吐音等,也需要氣息的支撐,像唱歌一樣。”苗族逢年過節就會舉行斗牛比賽,是他們的一大盛事,所以羅進的參賽服裝,是他根據牛角的形狀自己設計的。
著名笙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守成是本屆比賽吹管類組別的評委會主任,他表示,本屆比賽吹管類選手的整體水平很高,所以幾個評委覺得分很不好打,都要再三斟酌,以示慎重。但他也指出,有些選手的臺風需要改進,“你一走出來,表演就開始了,到鞠躬走下去,整個都是演奏的過程。有些選手上臺和下臺都晃晃悠悠的,給人印象不太好”。在對作品的處理上,有些選手也不是特別講究,“樂曲有層次、段落和樂句,要注意層次和變化”。他還建議選手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如果選得過大,自己演奏起來很吃力,基本沒有發揮的余地,就會適得其反。
路子應該走寬點
拉弦類組別的決賽,蔡悅穿一身藍色拖地長裙,拉了兩首二胡曲目《江河水》《第一二胡狂想曲》。作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她是第二次參賽。去年她獲得拉弦類二等獎。“金蘆笙”比賽,專業音樂院校和藝術類院校是分組比的。她對記者說:“這對我們誘惑很大,因為我們跟專業院校比肯定有差距,藝術類院校之間比的話,對我們來說相對公平,所以我們一般不會放棄這種分組別的賽事。”
現在很多大賽,選手們都以炫技為主,大多會選狂想曲類的曲目,但蔡悅認為還是要回歸傳統,選擇一些適合于二胡的傳統曲目,于是就選擇了《江河水》。但終歸還是參加競爭激烈的比賽,于是她選了另一首體現技術性的狂想曲。她為記者解釋對這首狂想曲的演繹:“它不是很連貫的情感,會很隨意,慢板緊接著急板,然后是快板,再是慢板……沒有具體的情感的鋪墊,需要很大的張力。所以需要演奏時很放得開,不像傳統樂曲那樣需要一層層鋪墊。”
關于選曲,本屆比賽拉弦類組別評委會主任、著名二胡教育家金偉也提出了建議:“要量力而行、量體裁衣。有些選手選的曲目過大,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也要考慮曲目的時長問題,有些選手一首曲子拉了四分之一不到,評委們怎么打分?”他還建議曲目選擇可以多樣化:“兩首曲目的風格可以拉開,拉一個內蒙古的,再拉一個江南的。也可以選一個大的有分量,再來一個三五分鐘的小的。千萬不要小看‘小品’。”他還表示,有些選手的技術不錯,但音樂表現力、感染力都很欠缺,所以就不一定能得很高的分數。
聽完整個比賽下來,金偉覺得,本屆比賽拉弦類B組(多為藝術院校選手)中好的選手不是很多,“他們整體基本功還是弱了點,在音樂表現上也比較欠缺,樂曲完成度不盡如人意。估計是他們鍛煉的機會少,參加這種比賽的次數也少。”這其中也反映了目前普通藝術院校的教學問題。金偉向記者解釋:“他們現在的教材都是跟著專業音樂學院走的,其實他們應該有適合其自身的教材,畢竟他們的路子不一樣,不是以培養演奏家為目的的。所以路子應該走寬點,怎么走,教材怎么編更合理,有待于摸索和探討。”
在舞臺上要炫!
彈琵琶的女選手們多穿白色長裙上場,看起來素凈優雅,孫瑩也如此。彈了一首《春秋》下場后,她感覺發揮正常。本屆比賽,彈撥類A組(專業音樂院校、院團組)來了很多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這次比賽規模很大,而且是中國音協主辦的,大家報名都很踴躍。”她對記者說。“琵琶這個樂器是木頭制的,我覺得木頭有靈性,跟我們久了后,可能有我們的一半靈魂在里面。”她說,“我從11歲就開始學琵琶專業了,年齡越大,越感覺彈琴時,能反映出演奏者的性格和內心情感,會帶有一些自己的個性。每首曲子的標記都是音符,但我們的處理會很不一樣,因為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不一樣。”
“很多選手都非常認真,踏踏實實準備比賽,包括服裝、凳子等,很多細節都準備得很充分。”本屆比賽彈撥類組別評委、著名揚琴演奏家黃河表示。但有些選手的心理素質需要加強,他看到一些選手因為緊張,上臺后手都在抖。“要讓自己處在很自然的狀態,隨心所欲表現音樂。就把它當做平時的演出。”他建議。
演奏是技術和音樂的結合,黃河認為,在保證技術的前提下,對音樂的表現很重要。“選手要更多注意到自己內心的歌唱,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一定要自己心里有了,才能在臺上表現出來。要想打動評委和觀眾,首先要打動自己。”他認為中國民樂的未來還是在年輕人身上,“希望孩子們在舞臺上有青春的活力,足夠陽光,很炫”。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