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回家》:女子監獄中的愛與拯救
“《愛·回家》通過一位女高中生的意外犯罪,帶觀眾來到了一個敏感又神秘的地方——女子監獄。這個封閉的空間里濃縮了各種社會問題、家庭問題,這里是罪惡的深淵,是人性的黑洞,這里有欲望、有暴力……但是恰恰是這樣一個罪惡的集中營,讓人找到了最原始的人性閃光點、最真實的靈魂和最淳樸無私的愛。”在由光明日報社和北京正道恒業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電影《愛·回家》研討會上,身兼編劇、導演二職的陳雙印道出了影片的創作初衷。
《愛·回家》的主人公葉小彬是一個即將高考的女高中生,家境優越,成績優秀。就是這樣一個生長在蜜罐里的女孩,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自己的父親竟然有親密的情人,這使得她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心灰意冷的她,在酒吧喝酒時意外將一個流氓打死。于是,葉小彬開始了她的女子監獄生活。
為了這部今天在全國公映的《愛·回家》,陳雙印幾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五年內拍攝三個完全不同的版本;在最滿意的第三版拍攝完成后,又進行了多次顛覆性的重新剪輯……“不計成本地三次重拍是因為我覺得前兩個版本拍得不夠真摯感人。”陳雙印坦言,“與其給市場交一份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答卷,還不如多蟄伏幾年好好打磨作品。”
陳雙印的努力,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肯定與贊賞。“《愛·回家》的主題是關愛與拯救,這是當今社會最需要弘揚的兩種正能量。”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沈衛星如是說。的確,將《愛·回家》的片名拆分開來,“愛”與“家”,無疑是整部電影最為核心的兩個元素。“在影片中,回家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個層次是回到現實中的家;第二個層次寓意心靈的歸途。”文藝評論家丁振海指出,“而來自社會和父母的關愛,正是葉小彬通往回家之路的橋梁。”在丁振海眼中,影片中葉小彬悲劇的根源,正在于家庭的破裂:“影片道出了一個簡單卻又十分深刻的道理:父母給予子女豐厚的物質資源,其實只是表層的關愛,真正的關愛在于心靈的溝通、在于以身作則。”
除了葉小彬,影片還著力刻畫了一個女性罪犯的眾生相:無論是囂張跋扈卻心系子女的監舍組長、虔誠寫信祈求父母原諒的結巴女孩,還是心地善良的啞巴小偷、裝瘋賣傻的白發老人,每位罪犯都有著自己的心酸與無奈。“《愛·回家》是一部充滿批判力量的現實主義影片,它表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監獄,更是整個社會,因為監獄恰如映照社會的一面鏡子,集中地展示了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弊端與痼疾。”中國教育電視臺三頻道總監陳宏表示。
陳宏將《愛·回家》的特點總結為三個“美”:第一個是敘事的抒情之美。“盡管葉小彬的命運遭遇了重大變故,但主創并沒有采取大起大落的敘事方式,反而以一種抒情的手法來表現人生命運的跌宕起伏,別具一番意蘊。”第二個是制作的簡約之美。“影片沒有啟用一個大明星,也沒有過多地渲染視聽效果,這種簡約而質樸的制作方式與影片的主旨不謀而合,而演員們不露痕跡的本色表演,更是具有一種打動人心的真實感。”第三個則是正能量的回歸之美。“與時下流行的一些鼓吹負能量的影片不同,《愛·回家》弘揚的是回歸家庭、回歸人性的正能量,這些正能量就如同陽光和雨露,無時無刻不在滋潤著每一個觀看影片的人。”
在罪犯之外,幾位獄警的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獄警并非表面上的管教,而是試圖走進服刑人員的靈魂深處,打開她們的心結,藉此幫助這些世界觀、人生觀崩塌的女人們完成心靈上的自我救贖。“影片對女性罪犯這樣一個弱勢群體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種情懷集中體現在了幾位獄警身上。”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向云駒表示,“她們對罪犯的細心觀察、合理管理、積極引導和熱心幫扶,正面地展示了我國監獄管理人員的素質與工作態度,這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并不常見。”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