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民族心聲的最強音
評音樂劇《國之當歌》
音樂劇《國之當歌》劇照
上海歌劇院的原創音樂劇《國之當歌》以其充沛的激情、壯觀的呈現登上了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這臺戲從其首次試演到最新版本,經歷了兩年半七稿的修改打磨。觀看這臺演出,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中華民族的心聲和吶喊對我們心靈的沖擊。
《國之當歌》表現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歷史情景。全劇在橫向分為兩幕,第一幕主要寫聶耳與民眾的血肉聯系,突出其為民眾苦難而吶喊;由此出發,第二幕主要寫聶耳與民眾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感,抒寫其為民族救亡而怒吼。在縱向,聶耳與田漢,以及與明月歌舞團的黎錦暉,小鸝的關系則貫穿前后兩幕。第一幕中,碼頭工長庚一家是民眾的縮影,他的孩子毛弟是報童(這是新稿中人物關系新的設計),他在街頭奔走受欺的遭遇激發了聶耳創作《賣報歌》的沖動。而聶耳經田漢鼓勵到碼頭深入生活,目睹長庚的艱辛,催生了《碼頭工人》的凝重旋律。第二幕,淞滬抗戰前后國難當頭,明月歌舞班也不平靜。聶耳激情奔涌,投身救亡,一曲《畢業歌》令無數青年動容。女友小鸝和老師黎錦暉受演出合同約束,不得不遠赴南洋,由此與聶耳產生矛盾與誤會,但他們在南洋用義演籌款,換來藥品帶回上海支援抗日將士,戰地醫院中,聶耳與他們重又走到一起。小鸝一曲東北民歌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可飛來的流彈卻奪去了她的生命。家國情仇醞釀著情感的爆發,《義勇軍進行曲》的音符旋律在聶耳腦海里盤旋,終于,民族心聲的最強音奏響,國歌橫空出世,雄壯的歌聲響徹全場。
與劇情的安排相應,《國之當歌》刻畫聶耳的藝術形象也著意于他的真實性豐滿性。開場時,聶耳單純而沖動,為音樂他當掉衣服買琴,考進明月歌舞班以追逐音樂的夢想。在清苦生活的磨礪中,他接觸到了田漢這樣的進步文化人,并在其影響下,更自覺地感受到了底層民眾的疾苦。音樂的內涵越來越呈現大眾的風格。劇中,他有純真的愛情,與小鸝的交往漾起了愛的漣漪,這種愛經歷過摩擦誤解,最終融入了民族救亡的洪流。與此同時,聶耳更顯示了他性格的奔放與熱情,他是一個熱血青年,同胞的疾苦令他憤慨難已,祖國的危亡更令他血脈賁張。他的歌曲都是他心聲的自然流露。這樣,舞臺上呈現的就是一個才華橫溢,開朗陽光,青春激揚,比較可信可親的形象。
作為一部音樂劇,又是以音樂家聶耳為主角的音樂劇,更是一部以國歌為主題的音樂劇,《國之當歌》在音樂上面對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聶耳的幾十首歌曲挑選哪些呈現于舞臺?這些歌曲與國歌在音樂上如何連接?音樂劇必需的原創歌曲和音樂如何與它們有機結合?這些都是無可回避的難題。《國之當歌》在這方面作了審慎而有效的努力。首先,全劇確定以《賣報歌》《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5首歌為主體,它們在音樂風格上雖有不同,但在內涵上有一脈相承的內在貫通。這一挑選應當說是得當的。它們的漸次展示可以水到渠成地將劇情推向高潮,導向國歌的雄壯奏響。與此同時,全劇新創了《吶喊》《醒來吧,雄獅》《血肉長城永不倒》《唱響振奮中華的歌》等30首歌曲,還設計了“激情”與“愛情”兩個音樂主題。并通過聶耳的歌曲的變奏、發展,新創歌曲調性、風格等方面與之的協調,加上將《義勇軍進行曲》的動機性樂匯作為主題動機,使全劇的音樂融成一個整體,達到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全劇高潮時,聶耳的詠嘆調《唱響振奮中華的歌》,長達7分多鐘,以波瀾起伏的旋律、層次豐富的配樂,將聶耳面對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內心痛苦與悲憤交加的激奮和怒吼盡情傾瀉,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了《義勇軍進行曲》的鏗鏘音符。所以每當戲演到此時,全場觀眾無不動容,情不自禁地起立,臺上臺下同聲引吭高歌,其情其景極為激動人心。
《國之當歌》的舞臺演出具有一般音樂劇少有的宏大的氣勢,相當令人矚目,匯集了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的眾多優秀演員,演出陣容將近200人。演出首次使用雙管編制交響樂隊進行現場伴奏。作為一臺新創的音樂劇,《國之當歌》離臻善臻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劇情的通暢性和音樂的有機性等方面都有不少可以提高之處。然而,整部作品內涵的沖擊力,它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力,已足以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