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的幻想類影片在海外比較受歡迎
中國戲曲學院京劇《梅蘭霓裳》、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小井胡同》、融合“傾杯樂和胡旋舞”的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會……一部部高校新創劇目或曲目近日輪番亮相國家大劇院,不僅讓藝術院校學子體驗到自己創作的“春華秋實”,也讓觀眾感受到了藝術的青春活力。
國家大劇院第六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終于落幕了。從11月2日起的近半個月時間里,北京舞蹈學院、美國楊百翰大學、臺北藝術大學、天津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9所院校帶來9臺12場各具特色的演出,再度彰顯了這個公益性藝術普及教育品牌的魅力。
國家大劇院主辦策劃,負責演出排期、宣傳包裝、市場推廣、后勤服務等;參演院校提供演出,同時又有政府有關部門支持和企業持續贊助,成為“春華秋實”展演周逐漸形成的基本模式,“架起了藝術院校與文化公益事業的聯動之橋”。
鄧一江透露,國家大劇院和參演院校在策劃階段就積極溝通,堅持高雅藝術定位,用“藝術與市場”雙重眼光審視節目。他說:“在具體劇目選擇上,我們堅持三個標準,一是作品內容有別于商業演出,要能體現院校教學特點;二是藝術質量要能代表參演院校教學的水平,展示最好的教學成果和最優秀的人才;三是參演作品要觀眾熟悉、能接受和欣賞的。”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周龍認為,現在很多高校學生往往不缺乏才華,而是缺少機會,特別是像國家大劇院這樣在舞臺設施、管理體制和品牌影響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劇院,象牙塔里的學子們更是難得有機會接觸,更不用說在這樣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從這個角度講,“春華秋實”展演周不僅在藝術普及上找到了高校資源,更在扶助人才培養方面開拓了新渠道,形成了具有大劇院特色的雙贏模式。
6年來,“春華秋實”展演周云集了18所藝術院校的近5000名藝術家和青年學子,共舉辦演出79場,觀眾達近10萬人,平均上座率均保持在90%以上。展演周對新人新作的支持可謂不遺余力,不僅在校學生參與到演出、導演、美術、化裝、服裝、燈光、管理等各個環節,各院校帶來的也都是最新創作的劇目、曲目,顯示了它們在藝術教育上的最新成果。
(編輯:高晴)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