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再添幾縷香
時間:2013年12月08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我有一個觀點:對于出版人來說,出好書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出好書,才能提升出版品牌,活躍出版事業。好書就像活蹦亂跳的魚,能給平靜的湖水帶來無限生機。
從年初的《鄧小平時代》《重啟改革議程》,到年中的王鼎鈞作品系列和《王世襄集》《劍橋中國文學史》《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訂版),再到最近的《百年佛緣》《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求索民主政治》,2013這一年,三聯書店“活蹦亂跳的魚”很多,我雖因此而忙碌、辛苦,但也因此而感到自豪與快樂。
好書的社會效益,自不必說,好書的經濟效益,也不容忽視。拿《鄧小平時代》來說,一方面,這部書被譽為推動深化改革的力作,深受讀者好評,作者傅高義先生獲得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和“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兩項大獎;另一方面,《鄧小平時代》現在已經印刷了80多萬冊,碼洋有8000多萬元。要知道,2008年全年三聯書店的圖書生產、發行碼洋才只有1億元。2013年,我們的圖書生產、發行達到了3億元碼洋,比2012年增加1億元,是2008年的三倍。可以說,三聯書店在體量上從原來的一個三聯變成了三個三聯。
出版生產力的釋放離不開改革。這一年,我們與上海三聯、香港三聯合作成立的三聯國際公司步入正軌。5月,新創辦的《新知》雜志推出了試刊號,這本雜志與《讀書》《三聯生活周刊》一起,成為三聯書店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兩個月之后,生活書店恢復成立,鄒韜奮先生當年提出的“生活精神”——堅定、虛心、公正、負責、刻苦、耐勞、服務精神、同志愛——有了更加直接的現實載體。我們希望生活書店能向大眾出版靠攏,在讀者身邊做“人生向導,生活伴侶”。還不到半年的時間,生活書店就策劃了100多個選題,出版了《舌尖上的臺灣小吃》等圖書,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聯書店不出版教材,也沒有國家定點采購產品,每一種三聯版圖書都必須直面市場,直接接受讀者的檢驗,但我們一直堅守著“一流、新銳”的出版標準。改革固然重要,但無論怎么改革,我始終把出好書放在首位。
這一年,我常常走進我們經營的三聯韜奮書店,看到還有那么多讀者愿意站在書架旁、坐在樓梯上選書、讀書,我很欣慰。讀者懂書、愛書,書店只有創造更加舒適的購書環境,提供更好的服務,回報讀者、留住讀者。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 樊希安) (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整理)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