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經濟、生態、旅游、現代科技 書寫“和字書”
站在黃河乾坤灣邊眺望,只見廣袤的天穹下,逶迤的群山中,大河奔流,飛過山崖又戛然而止,調轉頭來,依依不舍地畫出七道彎,形似草書“和”字。
日前,記者來到山西省永和縣采訪。縣委書記加天山說:“黃河依戀著這片熱土,將‘和’字寫在天地間,孕育了永和‘崇禮尚和’的民風。在今天,如何提升‘和’之境界,增添‘和’之魅力,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我們永和人要譜寫的新畫卷。”
提升“和”境界
黃河岸邊棗林漫山遍野。永和農民盧慶民指著大棗告訴記者,這可是無公害、無污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昔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了“綠色銀行”,全縣棗樹種植面積已發展到了25萬畝。棗林成為一大風景,外地游客紛紛前來,游覽棗林、采摘紅棗、品嘗紅棗,“永和紅棗”遠近聞名。
過去,老百姓曾自嘲永和是“世外桃源”,因為這里“山高溝深,僅有羊腸”“煙水茫茫,無舟楫可渡”。如今,永和關黃河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兩岸隔河相望的歷史。在高處俯瞰,霍永高速公路、沿黃干線公路……一條條寬敞的路鋪展在山河間,放大了乾坤灣上“和”字。
路通了,電也引來了。于家咀村支部書記于三成說:“通電后,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上了山,磨面有機器,家家戶戶買了電視機,年輕人用起電腦,城里人有的我們也有了。特別是沿黃提水灌溉工程的建設,使旱作耕地‘喝’上了黃河水,結束了人們靠天吃飯的歷史。”
豐富“和”內容
來到永和關村,一位白姓老人介紹說,先輩遷居于此已有400多年了,村子依照“五行”相生之理而建:村前是黃河,河邊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建村,村子上是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流淌著“和字書”的神韻。
現在,“和字書”已鋪展在永和的山水間。加天山介紹說,永和人連續30年栽樹不止,以啃硬骨頭的精神,實行“山頂核桃戴帽、山坡松柏纏腰、山腳攔沙蓄水、水面養魚放鴨”的立體開發模式。現在,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3.6%,綠化率40%以上。
來到西峪溝,鄉親們說,過去這里到處是荒山、荒坡、荒溝,現在營造起風景林,發展小魚塘,種地栽樹還同旅游結合在一起。記者在西峪溝的規劃圖上看到,有觀光農業,有花果山,還有垂釣場、狩獵場等。
“和字書”也增加了現代科技的內容。永和縣的科技人員通過講座、現場培訓、實地指導的法兒,幫助農民科學種糧栽樹。據河澮里村的村民介紹,全村栽種棗樹2000畝,用科學的辦法來管理,2012年產棗50萬公斤,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
增添“和”魅力
在黃河岸邊,一塊“文化引領,旅游興縣”的大牌子赫然醒目。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記者在“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領略紅色文化;在英雄灣、永和關灣、郭家山灣體驗黃河風情;在規劃面積為105平方公里的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看黃河演變、黃土形成,感受黃河民俗風情的獨特魅力。
走進民俗文化村于家咀,記者看到這里再現當年牛犁地、驢拉車、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場景,以及世代相襲的婚喪嫁娶、人生禮儀、趕集廟會等傳統民俗。一位游人感嘆說,這淳樸古老的風情,是“古代農耕社會的活化石”。
每年的黃河文化民間藝術節都留下眾多照片,記者看到,人們鬧社火、扭秧歌、踩高蹺,豐富多彩。還有民間藝術剪紙、面塑、木雕等,也都“鮮活”了起來。永和縣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乾坤灣還將舉辦“秦晉之好”情歌對唱、全國民歌大賽等文藝活動,每年一個主題,爭取做成全國知名的品牌節事。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