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化與科技的“光影使者”
日前,寧河縣興影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站作為天津8家優秀集體之一在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召開的第五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座談會上獲得表彰。
身為寧河縣興影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站總經理的張文生如今依然記得2003年12月初的那天——他將經營得紅紅火火的模板站和門市部轉讓出去,自己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了“光影世界”中。
公益電影放映工作,重點、難點在農村。張文生堅信:農村電影市場大有可為,只要找準切入點,就一定能激起廣大農民特別是農村中老年人這一龐大群體的觀影熱情。“在農村放電影和城里不一樣,必須要琢磨鄉親們愛看什么。”和張文生聊天,話題總會不知不覺就被引到了電影上,“村里老人多,很多人小時候就是拿著板凳、墊磚,坐在空地上看放映隊來放電影。所以我們充分考慮到人們的懷舊情結,引進了一批老電影,最多的時候一場電影一個村就能聚來500多人。”有一次,放映隊去潘莊鎮紀莊村放電影《劉巧兒》,原定晚7點半放映,因風大一直等到9點,還是連銀幕都掛不上去,只好無奈返回。而這一往返就是170里地,放映隊隊員到家時已臨近夜里12點了。轉天,他們再次啟程,將電影送到了村里。農民朋友拉著他們的手說:“昨天那么晚了才走,沒想到今天你們就又來了。”張文生回答得爽快:“鄉親們愛看、想看這部電影,答應了的事就得辦!”
針對農村生產生活的特點,張文生先后籌措了20多萬元,購置了20多部農科電影。根據季節和時令,放映隊緊密結合農民需求放映影片,如春耕前放映選種、育種影片,冬季放映大棚蔬菜、無公害綠色蔬菜栽培管理影片。岳龍鎮菜農們在看了西紅柿畸形防治的影片后說:“種了一輩子菜,也不知道西紅柿畸形到底是咋回事,每年都要浪費上萬斤。現在看了片子,知道了防治方法,以后再也不犯愁了。”多年來,興影放映站堅持“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進工地、進廣場、進敬老院、進農家”的“九進工程”,每年都超額完成電影放映場次。每個清晨,當許多人還沉浸在睡夢中的時候,張文生早已和他的同事們坐在放映車上奔赴各個放映點。為保質保量完成“2131工程”,他帶領著14支電影放映隊每天都處于“在路上”的狀態。近十年來,他們已累計免費為全縣283個行政村放映公益電影16000多場,觀眾達200多萬人次。有時候,14支電影隊同時在十幾個村放映,最多的一天放映20多場。放映隊不僅為實現科技致富、促進農業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更使當地農民的文明素質有了提高,促進了全縣村風的改觀。
問起張文生轉賣企業,組織放映隊,當“放映員”的經歷,他只說了簡單且堅定的兩個字:無悔。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