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中國美術史學第一人王伯敏
“君有才華勝愛賓”
——悼中國美術史學第一人王伯敏
王伯敏近照
記者日前從中國美術學院獲悉,中國美術史學泰斗、中國文人畫大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國家畫院院士、詩人王伯敏于2013年12月29日晚在杭州安詳辭世,享年90歲。其子王大川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父親彌留之際手寫“我已經滿足了”,寫給他自己和家人。王伯敏的弟子徐建融憶及恩師亦感慨良多,“我每次去看他,他老是不停地工作。就像每天要吃飯一樣,這件事情他一定要做的”。
王伯敏,1924年生于浙江臺州,1947年畢業于上海美專。后赴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鴻的研究生,又是國畫大師黃賓虹的弟子。1952年起任教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杭州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名譽院長。
王伯敏出經入史,著作宏富,以中國美術史研究獨步當世,為學林公推巨擘。1988年9月,王伯敏主編的《中國美術通史》獲得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的“中國圖書獎”,1992年國務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榮譽稱號,2009年獲國家級美術最高獎“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王伯敏先后編著并在國內外出版了《中國繪畫史》《中國版畫史》《中國美術通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等近60種專著,逾千萬字。200多篇論文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并出版有《王伯敏美術文選》《王伯敏美術史研究文匯》《王伯敏畫集》《柏閩詩選》等。
王伯敏花費60多年時間,撰寫美術界迫切需要的7部美術專史,把我國美術史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美術界多位專家學者表示,他以超前的悟性與創見,在古今書畫藝術的論斷方面,提出更新、更深層面的理解,代表了我國美術史學研究的學術高峰,有的填補了我國以至東方美術史學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國外學者翻譯,出版外文本。王伯敏是20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史學科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和杰出帶頭人,堪稱“畫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遍游祖國名山大川,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身體力行,倡導文人畫研究和實踐。其畫儒雅天成,以樸為美,充滿詩意,有“學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譽,開創了當代中國文人畫的新境界,被譽為繼黃賓虹、陸儼少之后浙江畫壇又一位山水畫大師。
王伯敏與老一輩文化名人交往甚篤,趙樸初、潘天壽、林散之等都曾撰文抒懷王伯敏其人其作。潘天壽在1963年春題王伯敏《雁蕩雙筍峰圖》時寫到:“山水以蒼茫渾厚為難。吾見伯敏此幀是得蒼茫渾厚者,至為難得。”林散之在《讀賓虹詩畫學篇贈王伯敏》中言:“應從有法求無法,更向今人證故人。我亦江湖煙水客,新安遺緒覓精神。”趙樸初題王伯敏《富春山水圖》云:“一卷畫如黃大癡,構思妙若雨催詩。紫峰愛作連城璧,不負半唐立意奇。”此外,謝稚柳、孫其峰、王琦、陳佩秋等也對王伯敏的為人作畫有過著述。
王伯敏素來以理論研究的成果來指導和探究自己的繪畫實踐,成就斐然。他提出的山水畫透視法的“六遠”、“七觀”、“水法九種”等理論,對繪畫界產生深遠影響。直到耄耋之年,他依然默默錘煉著自己的畫風,強調禪意境界和對“精神空間”的追求。王伯敏曾說:“我是為理想而作畫,為追求而繪寫。”王伯敏的繪畫實踐成為中國畫家“理”和“行”完美結合的實證和典范。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來表達,這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所在。而王伯敏的學問、繪畫藝術和一生修為正是這四個字的寫照。
【相關鏈接】
贈伯敏君
□ 黃賓虹
一個甌山越水人,
長年劬學竹相鄰。
評論南北千家畫,
君有才華勝愛賓①。
①愛賓:即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著有《歷代名畫記》。
谷雨茶吟
□ 王伯敏
一
茶為國飲人人樂,
谷雨煮它醉萬家。
積雪化醇今始見,
高峰南北滿天霞。
二
綠芽未煮透清香,
日麗風和迎百祥。
畫里看山山盡翠,
藝壇猶聽舞風篁。
(壬辰四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暨茶文化書畫院舉辦谷雨茶會,群賢雅集,年近九旬的王伯敏欣然吟二絕以助興。)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