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寄——齊白石手札的藝境文心
如此千里 資料照片
“人謂(吾)只能畫蝦,冤哉!”齊白石78歲時曾在一幅蝦圖的題跋中為自己“辯護”,希望人們對他的作品多一些認識。
北京畫院美術館近日特別推出“人生若寄——齊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覽,從獨特的藝術側面講述齊白石從木匠到巨匠的人生傳奇。展覽將持續到3月18日,觀眾有足夠的時間細細品鑒齊白石藝術的秘密。
盡了功夫燒煉,方成一粒丹砂
手札是書信的別稱,又稱書札、信札、尺牘等。廣義的手札還包括文稿、詩稿、小幅書法等。自古以來,手札作為記述、表意、傳鴻的常見方式,最能體現撰寫者的所見所思和真情實感。此次集中展示齊白石的手札,是探究其人生意境的又一蹊徑。
“盡了功夫燒煉,方成一粒丹砂”這是齊白石62歲時在《一粒丹砂圖》上的題跋,是對他幾十年藝術創作艱辛與探索的總結。展覽以自述為線索,以第一人稱“我”來導引觀眾,在老人的娓娓道來中我們可以體味他坎坷、艱難,而又豐富、精彩的人生。
北京畫院美術館一至四層的展廳以自述與藏品并置、題跋與詩稿對應,書法與印章相連。齊白石一生有5次出游的經歷,走過祖國的一大半河山,從展覽中陳列的一本本日記、詩稿、手札中我們可以想見,一位50多歲的長者在“五出五歸”路途中,于驛站、舟中、郵亭提筆舔墨,記下當時當地的所見、所思、所想,就是這些生活瑣事,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豐滿而鮮活的齊白石形象,讓我們能夠從藝術家主體的角度,更為深入地體味他筆下的藝術人生。
手札一則 資料照片
苦心求得《十二屬圖》
北京市民關蔚山捐贈的齊白石《十二屬圖》也首次展出,十二個屬相的動物在齊白石的筆下生動傳神,活潑可愛。齊白石在《十二屬圖》的題跋中寫道:“藯三(山)先生既藏予畫多,又欲索畫十二屬,予以有未曾見者,龍不能畫,遂卻之。先生令廠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紙,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為友也,出畫屬題四字,予始得知心苦。八十五歲白石,乙酉。”原來關蔚山很早便想請齊白石畫十二生肖,但齊白石卻因“龍”是民間虛構之物加以推卻,于是關蔚山就請畫店每年向齊白石求索兩三張畫,整整用了4年的時間才終于集齊了一套十二生肖作品,兩人也結下了深厚的筆墨緣,成就藝壇佳話。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有幸在今日欣賞到齊白石的《十二屬圖》。
展覽中還有齊白石70歲之前畫的蝦,與他后來的蝦作有明顯區別。蝦須的條數,軀干的節數,腿的長短,墨色的干濕濃淡,線條的粗細軟硬,都大有不同。其晚年蝦作調動所有上述因素,才能讓蝦在宣紙上游動起來。齊白石自己總結“余畫蝦幾十年始得其神”,他用自己的實踐告訴觀眾,藝術是一種反復推敲、技術性很強的復雜勞動。齊白石曾是一名木匠,手藝人的經歷使他在以后的創作中對結構、工序追求精益求精。“藝”與“術”對他而言并不玄奧,在一幅畫蠶的作品上他寫道:“剛才別人求畫蠶,畫得不過癮,乘興再來一張。”畫畫于他而言是簡單快樂的勞作。
衰年變法,齊白石是藝術史上少見的越老畫得越好的藝術家,是什么原因讓老人保持源源不斷的靈感?在飽含情思的手札面前,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回答:你對傳統有多么尊重,你對自然有多么熱愛,你就會畫得多么好。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