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壯錦:手藝瀕臨失傳亟待保護
“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蒙如君正在展示織錦技藝 李曉成 攝
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合稱為“四大名錦”。忻城縣是廣西壯錦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生產的壯錦秀美厚重、結實耐用、色彩艷麗,曾是農村婚嫁生育的必備彩禮乃至朝廷貢品,甚至一度“凡貴官富商,莫不爭購之”。日前,在廣西忻城縣莫氏土司衙門旁的一棟民居里,記者見到了正在織壯錦的“中國織錦工藝大師”蒙如君。古老原始的紡織機前,色彩鮮艷的絲線在老人靈巧的雙手中不斷交織出美麗的圖案。
“我15歲就進了壯錦廠,跟師傅學了整整8年才掌握了整套織錦技術。”蒙如君說,織壯錦需要五道工序:牽經、串中、穿扣、編花本、織錦。其中,牽經和串中、穿扣統稱為裝機。最難的一道工序是牽經,即把棉線圈在織錦機上部的竹編里編成圖案,所有圖案的奧妙都在竹編外部的棉線里。因此,織一條1.5米長的圍巾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
“蒙如君是目前忻城壯錦藝人中唯一掌握這一核心技術的人。”長期研究壯錦文化的忻城縣政協文史委主任覃科霖告訴記者,蒙如君不僅會編織傳統圖案,還能根據畫好的圖案進行編織。1989年,蒙如君在國家民委的組織下到日本東京表演織錦絕活,她用10天時間織出了一幅小萬字壯錦,讓日本觀眾驚嘆不已。
“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這是忻城縣清代舉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詞》中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忻城縣織錦的壯觀場面。由于產品銷路不暢,壯錦廠1994年被迫停產,蒙如君下崗回家后的最初幾年還堅持織壯錦,但最終還是難以糊口,一度只能靠每月160多元的低保金度日。“現在沒什么人愿學這個了,太難了。”蒙如君坐在織錦機前,手中的梭子在一縷縷絲線間穿梭,話語中透露著無奈和擔憂——萬一哪天自己的手藝失傳了怎么辦?
“全縣只剩五六個人在織壯錦,年紀最大的已有85歲,年輕人不愿意學,因為掙不到錢。”覃科霖說,過去壯錦技藝得到廣泛發展,很大程度上緣于它是不少壯族婦女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如今,現代紡織工業迅猛發展,優質紡織品層出不窮,壯錦技藝已不再作為生存手段而僅作為民間工藝存在。
壯錦傳承困難和慘淡經營引起了當地政府等有關部門的重視。從2005年開始,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對壯錦的歷史進行研究,并選擇了忻城縣進行重點調研。近年來,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多次邀請蒙如君到南寧進行技藝指導,并在忻城舉辦壯錦技藝培訓班,由蒙如君親自傳授壯錦織造技術。
2010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蒙如君成為“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雖然入選了自治區級非遺名錄,但因為縣里財政困難,一直沒有出臺相關的配套保護扶持政策。”忻城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說,蒙如君作為傳承人,每年只能領到2000元的補貼,這對傳授技藝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據了解,為加強對壯錦文化的保護、傳承,促進特色文化旅游業發展,2013年6月以來,忻城縣政協組織調研組以建立忻城縣壯錦生態博物館為主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還組織相關人員赴賓陽、靖西、田陽等縣考察、學習,借鑒經驗和做法。覃科霖說,當地政府目前正在籌劃重新恢復“壯錦社”,辦一個織錦廠,請蒙如君來進行壯錦技藝指導,讓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