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娃:我伴張仃寫生
1987年,作者陪張仃在泰山玉皇頂寫生
1986年我和張仃結婚后的十年間,到過山東、河南、河北、遼寧、四川、新疆、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湖南、安徽、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兩次回陜北延安,兩次深入騰格里大沙漠,六上太行。每次雖非風餐露宿,但亦常與山民同吃同住。張仃心里無所謂苦與不苦,其心思完完全全置于藝術之中。只要一回北京,就分秒必爭地作畫,沉迷于此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曾將此狀態(tài)比作吸毒者發(fā)作了毒癮。
每到大山深處,尤其太行山腹地,但見層巒疊嶂,連綿起伏,陡峭高聳,直入云霄,頓覺如在夢中,驚嘆之下不禁慨然沖口而出:“夢里的山!”興奮的張仃迅速打開冊頁,取筆開始寫生,眼睛只專注于冊頁及山峰,全神貫注到幾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忘掉了周圍的一切。
這種時候,我要離他不遠,在近旁或為他擎?zhèn)阏陉栒谟?,或站在風口擋風,并用我的發(fā)夾為他夾住冊頁,以免被風吹得散亂,或以濕毛巾給他擦汗,遞給他水喝……一切做停止后,才能稍稍離開一會兒,到處走走看看,與山民拉拉家常,了解當?shù)仫L土民情以及歷史掌故。
張仃每進山,必有幾位年輕畫家隨同寫生。在山里,張仃到處走動,尋找適當角度,如若發(fā)現(xiàn),喜不自勝,立即扔掉手杖,快步奔過去,卻不顧腳下巖石高低不平,危崖斷壁下面便是萬丈深溝;見此狀大家嚇得面色慘白,急忙沖過去拉住他。
一起進山的年輕朋友們平時工作緊張,此時相聚,夜間往往神聊大侃,第二天難免醒來得晚些。可張仃天不亮即已起床,急著盡快出發(fā)進山,便用力敲打房門,催促他們起床。我趕快收拾所帶東西,加緊準備,聽見他大喊道:“還不快點!要去朝圣了!快!快!”
有時,清晨大家尚在夢鄉(xiāng),天蒙蒙亮他一個人就起來,獨自悄悄出去畫畫。我醒來一看,床上已不見他的蹤影,心里發(fā)慌,趕緊喊年輕人,到外面分頭去找他。遠遠地發(fā)現(xiàn)他正站在陡峭的高高的河岸上寫生,站在懸崖上端著大冊頁專注地畫著。我們不敢喊他,怕驚著他反而危險,只能悄悄走近,站在一旁,等他自己結束一段工作,然后你一句我一句地告訴他千萬可不能再這樣了。懸崖下河水滾滾,湍急奔騰,土塊碎石被沖得紛紛落下。大家的心,久久不能平復。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边@兩句古詩說的是邊塞苦寒之地無定河畔。一年冬季,我們到了那里,河面上漂浮著大冰塊,緩緩地流動,朔風勁吹,氣溫零下二十多攝氏度。張仃坐在岸邊寫生,我只好又把一個大尼龍袋套在他頭上,被風吹得啪啪作響。我站在風口給他擋著風。一會兒,張仃凍得站起來,原地跑步取暖。即使是這樣,也硬是畫到最后,沒有中途退縮。后來,他創(chuàng)作了無定河景色的畫。
出門在外,白日里加緊寫生,夜間本應好好休息,可是張仃半夜三更,只要一醒來,馬上就開燈,取出冊頁,補充修改白日里所作畫稿。只要不是吃飯睡覺,他必定畫個不休,什么力量也不能讓他停下畫筆。他有時真似瘋子,自己不休息,還風風火火大叫別人太慢,如同戰(zhàn)斗中指揮員呼喊沖鋒陷陣一般。
從山中回到北京,他又日夜被畫困擾,不得安寧。常常黎明前起床,一人悄悄去畫室作畫。餓了,便隨便抓起什么如冷饅頭、面包、包子之類吃起來,之后又繼續(xù)畫。等到清晨我醒來,他已畫成一幅四尺對開斗方山水,即使是三九天也會出一身汗。每作畫前必先洗手,像不曾會作畫的人,像兒童或生手一樣,開始進入工作狀態(tài),把所有既成之法度拋之腦后,而后依據(jù)所畫對象的紋理姿態(tài)下筆寫神寫意。
太行霜早(中國畫) 張 仃
研究者認為張仃是一名天才的藝術家,不過他本人并不認同。他為人的本色、對人的親切,正是張仃的可貴可愛之處。
張仃一生中有三次與土地親密接觸:一次是回家的感覺;一次是驚艷;另一次是喜出望外。
1941年,他領受了周恩來交給的任務,帶著艾青、羅烽由重慶回延安,經(jīng)過寶雞時又加上廠民與逯斐夫婦。當時國民黨嚴禁人們到延安去,一路設關卡嚴查。幸好他們用的是第二戰(zhàn)區(qū)長官公署的護照,張仃把“三”人改成“五”人。一路上擔驚受怕,當?shù)竭_復縣時,踏上邊區(qū)土地的張仃,興奮的心情難以抑制。經(jīng)過千辛萬苦,可到家了,身不由己,一下子躺倒在地上,打了一個滾兒。這是他第一次與土地親密接觸。
1949年隨中共中央進駐北平,走進故宮的太和殿。太和殿向張仃拋來一片輝煌!金燦燦琉璃在藍天下閃爍發(fā)光,朱紅柱頭青綠彩繪,整體結構布局完整統(tǒng)一、莊嚴持重、四平八穩(wěn),蘊涵著東方文化的雍容氣度。為這創(chuàng)造的完美驚艷,張仃心頭一震,身不由己,跪了下去。此為張仃第二次與土地親密接觸。
第三次是這樣:他一直向往做一名畫家、美術家,但組織、領導要他在藝術院校做領導工作。他雖服從了組織安排及工作需要,可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興趣。1984年,機會終于到了,他請求退休的報告終于被批準。真是喜從天降,解脫的愉快使他興奮難耐,回到家一進門,情不自禁倒在地上打了個滾兒。
從張仃這三次與土地親密接觸,可以解讀其性情、人生追求及生命特質(zhì):可以說,他是一次為理想,一次為藝術,一次為自由。
(編輯:曉婧)
· | 張仃銅像在清華大學落成 |
· | 為先賢造像向大師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