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尚程荀張,流派紛呈。生旦凈末丑,群英薈萃。
作為京劇重要發源地之一的湖北,這個金秋格外歡騰。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在此舉行,急管繁弦樂了江城,國韻芳華醉了荊楚。
這是京劇的盛會。27臺參評劇目中,無論老劇新編、新創劇目,均是體現時代精神和各地特色的藝術佳作。老中青三代名角陣容整齊,一批新秀嶄露頭角。海內外一干京劇名票,也前來一展風采。
這是人民的節日。《建安軼事》兩場演出的票早被戲迷們一搶而光,七旬爹爹羅運祥專程坐動車從安徽金寨來漢,幸運地買到最后一張票,280元,他說:“為好戲趕來,值!”61歲的王敏武買了19場演出票,每張20元,連聲感謝“文化惠民”讓工薪階層享受到精神大餐。
沐浴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春風,以京劇藝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正昂首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傳承京劇藝術,須扎根傳統。
京劇首先要姓“京”。京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博大精深。近200年間形成的表演手段,讓方寸舞臺幻化氣象萬千;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代代綿延相傳的“四功五法”,成為區別于其他藝術的京劇精魂。這些珍貴家底,是傳承與發展京劇藝術的豐厚養分。
2006年以來,省京劇院先后特邀60余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來漢授藝,80余出優秀傳統劇目、13個京劇流派在這里得到繼承。近5年,該院共排練演出了傳統折子戲多達109個,傳統全本大戲達42個。
弘揚傳統藝術,要融入時代。
京劇也要姓“今”。京劇從雛形到成熟,便是一部繼承與創新的發展史。當代京劇藝術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既富傳統之美又具創新之魅,綻放出盎然生機。作為六京節主辦省的湖北,以兩臺精心打磨的參評劇目展示了藝術創新的勇氣和實力。《建安軼事》跳出以往蔡文姬題材的窠臼,重在演繹文姬歸漢后的一段情事,對古老藝術的年輕化、傳統京劇的現代化及歷史題材的時代化進行了一次積極探索。《水上燈》力圖打造“漢味京劇”,在京劇舞臺上刻畫漢劇名伶水上燈的悲歡人生,戲中不僅出現漢劇唱段,更設計了一段京漢對唱。
傳播高雅藝術,應面向大眾。
陽春白雪也要“接地氣”。六京節期間,安排了京劇走進大眾系列活動。名家名票鬧荊楚、海內外名票演唱會、京劇天天演等活動,讓武漢三鎮都飄蕩著京劇味兒;京劇與湖北圖片展、名家學術講座讓市民們知道了京劇的前世今生;為普通觀眾勾臉開面、“教一招半式”、現場手繪京劇臉譜等互動交流,讓大家都來樂一樂。
35場劇目演出,惠民票都占每場20%,僅售20元。低票價政策惠及廣大戲迷,讓更多市民走進劇場看大戲。其實這些年,京韻大舞臺一直堅持雙休日低票價演出,早已成為戲迷們流連忘返的“戲窩子”。近4年來,省京劇院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基層演出近700場,年均近180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