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由明戲坊戲劇工作室推出的“老舍三部曲”的第三部《離婚》在北京青藍劇場首演。該劇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男人在離婚中經歷的理想與現實的決裂。
長篇小說《離婚》是老舍本人最偏愛的作品之一,他曾說,《離婚》讓他“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風格”“用接近生活的語言來表達”,是自己諸多作品中“文字簡潔清新的典范”。在成功改編了《我這一輩子》和《貓城記》之后,明戲坊戲劇工作室又將《離婚》搬上小劇場的舞臺,也以此完成了創作“老舍三部曲”的宏愿。
話劇《離婚》講述了一個生活在上世紀30年代的機關科員老李的種種矛盾:渴望和市井粗劣的太太離婚,去尋一個詩意的女子,卻又肩負家庭的責任;在妥協的婚姻里越陷越深,同時又在充滿爾虞我詐的衙門中茍且偷生;為尋求生活的意義拔刀相助,救出同事張大哥被拘捕的兒子,卻為此不得不向卑劣的同事小趙低眉順眼。
該劇編劇、主演方旭在劇本改編過程中緊緊圍繞“恍惚”展開構思,“許多人是那樣,于現實總有諸多不滿,看上去小心謹慎,可實際上心中的那團火又‘燒得我實在難耐’。”方旭解釋,“那團火”就象征著“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想要撲向火焰,又怕如飛蛾般被焚,所以“恍惚”。
“善與惡,好與壞,實際與詩意,懦弱與英勇等等看似嚴格對立的屬性,常常糅在一起加在一個人身上,旁人看不清,即便是自己也常常分不清,因為分不清,所以大家都恍惚?!狈叫裾f,《離婚》就是以濃烈的京味兒語言和幽默傳達著每個人都難免會在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戰中的恍惚,也恰恰是這種恍惚感使當下的觀眾對本劇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離婚》的臺詞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老舍語言的樸素清新,幽默卻不刻薄。為渲染“恍惚”的情緒,本劇設置了多段人物的內心獨白,演員時而一人分飾多角,時而兩人飾演一角,充滿了挑戰。
同時,《離婚》還邀請到中阮演奏家馮滿天和北京曲劇團三弦演奏員高建民進行現場伴奏,在視覺效果之外,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聽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