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龜兔賽跑、農夫和蛇……一個個短小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被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演員們串聯成一臺精彩的兒童劇,在昆侖山腳下講述給那里的孩子們聽。近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將兒童劇《伊索寓言》送到了青海省格爾木市,連續兩天四場的演出受到當地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
本次活動是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藝術司組織開展的“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愿服務走基層系列活動之一。該活動將高雅藝術引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為百姓走近藝術、近距離欣賞藝術提供了機會。
格爾木上演的第一場兒童劇
格爾木地處柴達木盆地南緣、昆侖山腳下,是一座新興資源型城市。上世紀80年代,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格爾木作為西部交通樞紐,吸引了大量移民的到來。格爾木市區方圓幾百里內幾乎都是戈壁,相對封閉的環境使百姓在獲取公共文化服務時主要依賴當地政府,而此次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到來讓當地的兒童和家長們第一次領略到了兒童劇的魅力。
“這是30年來我第一次看到兒童劇,我的孩子能夠趕上這次機會看到這么好的演出真是挺幸運的。”張卓鈺倩的媽媽告訴記者,在孩子的強烈要求下,她們已經重復看了3場演出。即使這樣,孩子仍舊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她發現原本靦腆的孩子漸漸地敢于和臺上的演員們進行互動了。
“雖然是給小朋友看的兒童劇,但是我們這些‘大朋友’看了收獲也不少,它不僅勾起了許多兒時的回憶,同時,舞臺上演員生動的表情、專業的表演也給我很大的啟發,將來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再生動一點,這樣效果會更好。”另一位家長說。
160余場演出中最艱難的一次
格爾木平均海拔2800米,參演的演員們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然而從舞臺上他們精彩的表演、投入的神情中卻絲毫察覺不出連日來他們所經歷的失眠、頭痛、全身乏力。
“《伊索寓言》這個劇目自改編以來,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共演出了160余場,然而這一次演出可以說是最艱難的一次。這個劇目對舞臺條件的要求不高,所以此前我們曾在露天廣場、學校操場演過,烈日、寒風都經歷過,但這次在高原缺氧的條件下表演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該劇副導演兼主演廖偉在演出結束后,一邊大口喘著粗氣一邊對記者說。
在這部劇中,有許多現場演唱的段落,而在高原演唱的難度則更大。“我們始終堅持不放錄音,因為我們要讓觀眾看到最生動、最好的表演。”演員劉奇說。
建立長期交流合作的平臺
“大地情深”——國家藝術院團(館)志愿服務走基層系列活動通過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普及藝術知識等多種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實現國家藝術院團(館)優質文化資源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
格爾木市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格爾木地理位置偏遠,過去市民只能在電視上欣賞國家級院團的演出,而此次‘大地情深’的活動,讓本地的百姓第一次欣賞到國家級院團的現場表演,這不僅提升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品質,而且也提升了本地群眾的藝術欣賞水平。”格爾木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副局長丁永安說。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出部副主任王進表示:“‘大地情深’活動不僅將高雅藝術輸送給基層群眾,同時還為國家藝術院團提供了一個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建立長期交流合作的平臺,通過活動使我們更加了解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這有利于雙方在未來進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