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著名聲樂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為原型創作的歌劇《燕子之歌》,近日正由上海歌劇院在青浦舞美基地緊鑼密鼓地排演。
《燕子之歌》將于3月16日、17日在文化廣場舉行上海首演,5月上旬將赴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作為一部傳記體歌劇,正在邀約周先生本人于首演晚觀演,并參與其中一幕“慶生”戲的演出。
“周先生是當今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的眾多華人歌唱家的老師,雖年近百歲卻依然滿腔熱情地活躍在聲樂教育和歌劇領域,她身上有太多可以書寫、值得頌揚的優秀品質。作為歌劇人,以原創歌劇來表現,是最恰當不過的藝術形式。”擔綱創作牽頭的上海歌劇院院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說。
這是一只在中國聲樂界翱翔了許久的燕子,年近百歲仍然毫不疲倦。怎樣將她跨越近百年的人生呈現于舞臺,這是一個頗具難度的命題。《燕子之歌》的創作籌備過程起伏跌宕,去年初拿出來的劇本并不讓人滿意。擔任策劃和編劇的魏松和韓適都是周小燕的學生,兩人均第一次涉足創作,劇本的缺陷和不足顯而易見。不少同行的眼光顯然在告訴創作者“知難而退”,但魏松卻感覺這是一個不應錯過、而且必須做好的題材。在他的堅持和努力下,歌劇院組織業界高手對劇本展開多次討論修改。最終,《燕子之歌》傳記式歌劇的體例不變,卻轉而巧妙地采用學生為周小燕慶生的場景,打開人生回眸的窗口,截取周小燕藝術人生的幾個代表性片段,塑造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平凡而又可愛可敬的形象,描摹她不平凡的藝術人生。
連排現場,四幕十三場的《燕子之歌》讓觀者受到了感染。全劇只出現 “生日”“求學”“任教”“使命”四個舞臺場景,每一幕雖是周小燕藝術人生的一個片段,但對戲劇內涵的挖掘、對人物性格的展現較為充分。周小燕在巴黎求學一幕,歌劇選取酒吧為故事發生地。通過她與猶太學生的相識并施以援手,與蓋世太保的周旋和抗爭,與同遭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外國學生的友情等細節,表現了周小燕對國之存亡與個人命運遭際關系的感悟,合理地解釋了她最終放棄國外生活奔赴國難的原因。 (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第三幕“任教”則選取了“文革”中的一幕,周小燕在窗戶上擋上厚厚的窗簾,雖然不無顧慮,卻依然全心讓學生聆聽西方經典歌劇。周小燕與丈夫張駿祥的情感細節、與學生相處中表現出的慈愛、幽默和睿智,也在劇中有比較深度的表現。
《燕子之歌》邀請著名作曲家奚其明譜曲,世博會會歌歌詞作者甘世佳作詞,并組成了由兩位國內外獲獎女高音劉戀和熊郁菲扮演老年周小燕,張慧勇和吳睿睿扮演青年周小燕的主演團隊。全劇音樂雖為原創,但奚其明將經典歌劇的素材融入部分唱段,既串連了戲里戲外,風格也顯得“混搭”。奚其明為青年和老年周小燕設置了優美的詠嘆調,強化周小燕性格的主題曲《燕子之歌》,通過獨唱、重唱和合唱等形式貫串全劇,也作為幕間曲銜接戲劇發展,幾遍下來朗朗上口。
導演方紅林告訴記者,《燕子之歌》時間跨度從周小燕法國留學敘述至今,將近80年,涉及30多個主演角色,群眾演員上百人。“為了保證現場的演出效果真實、有感染力,劇中安排了非常多的群眾場面和唱段,這些群眾演員們也要搶裝,我估算了一下,平均每個人要搶換四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