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西區故事》等國外音樂劇以及《媽媽咪呀!》《音樂之聲》《貓》等音樂劇中文版的上演,音樂劇一時間成為中國演藝市場上的熱門話題。然而原創的中國音樂劇還是少之又少。日前在京舉行的“2013中國音樂劇創作與產業高端論壇”上,不少專家學者呼吁,摒棄外中內洋的“香蕉音樂劇”,創作有中國文化靈魂的原創音樂劇。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居其宏指出,現在中國有很多“香蕉音樂劇”,皮是黃的瓤是白的,即表面上是中國的,但創作觀念、表現手段、舞臺語匯基本上是西方的,比如北京某單位想把《牡丹亭》改編為音樂劇,請了美國百老匯的團隊。“這個舞臺語匯的轉換,從文學到音樂,都是癡人說夢。”
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指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歐洲學習回來的藝術工作者,很快就實現了將西方歌劇與本土藝術結合,成功推出了《江姐》《洪湖赤衛隊》《劉胡蘭》《白毛女》等一批中國原創歌劇。“我們需要突破,不拘泥于形式,才能推出有中國文化靈魂的中國音樂劇,甚至就叫中國雜劇。”
北京市作協副主席鄒靜之建議,臺灣創作的《山海經傳》和北京創作的《鋼的琴》就代表了兩種中國本土的題材,一個是奇幻的,帶有先人偉大的思想,體現中國特有的價值觀;另一種則反映了中國現實生活。“我覺得這代表了中國音樂劇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