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和煦萬生的春天,向我們撲面而來。這是個播種的季節,文化的種子播進廣闊的田野,播進人民的心田。湖北省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文藝院團,在這樣的時刻,如何耕耘,如何播撒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的種子?本報記者走進文藝院團排練演出現場,身臨其境,深入采訪,記錄和傳遞文化人最前沿的身影、聲音。為此,本報推出“文化春播·走進院團”系列報道,與讀者一起感受文化春播的辛勤和快樂。
編鐘國樂《楚天印象》樂聲甫起,53位民樂演奏員進入狀態,金玉共振,綿延悠長之音在空中回蕩。
“停!這個樂句,請用軟槌擊鐘。”
排練指揮萬傳華,用指揮棒敲了敲曲譜架,指著最后一排編鐘組說。
片刻沉默,演奏員們七嘴八舌小聲說,最近沒用過軟錘……
指揮說:“這段樂聲要柔和,現在的槌太硬了。”
坐在臺下的團長張紅陽急了,“騰”一步跨上排練臺,大聲說:“把你們手帕掏出來,包了錘頭再敲!”
3月19日上午,湖北編鐘國樂團簡陋的排練廳,編鐘及編磬、建鼓、瑟、琴、笙、排簫、篪等古樂器,閃耀著超凡脫俗的氣度。
“我們要推出一臺地道、純正的編鐘國樂音樂會,整場音樂會所有曲目都用上編鐘,這可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張紅陽說起這個全團多年來的夢想,透著一股興奮勁。
這臺編鐘音樂會包括10—12首曲目,時長1小時30分鐘,計劃今年5月正式演出。登臺前的最后兩個月,全團演奏員每天排練,氣氛透著一份嚴肅。
11點,排練中場休息。25歲的演奏員侯菲跑了出去,幾分鐘后,她提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又跑回來。
團長和指揮趕緊跟過去,侯菲從袋子里一下子掏出十來把各種各樣的丁字形木槌,有大有小,有圓有方。
“叮”、“當”、“咚”,侯菲站在古色古香的編鐘架前,依次舉起每把木槌敲擊甬鐘,樂聲果然區別不小。
團長和指揮選定其中一個音色,侯菲說:“中午就去加工幾把這種槌。”
記者一問,才知道:丁字形木槌分硬、中度、軟三類,關鍵在于槌頭的軟硬程度,決定著最后敲出的音色,而這往往要靠演奏員自己動手來加工。
侯菲說:“槌頭上的軟墊,厚薄要試驗好多次,才能定準音色。我從鞋匠那里買來好大一塊皮墊,每次自己剪一塊用膠粘好,能管上個把月,敲薄了又再動手做。”
11點20分,排練再次開始,《亙古回聲》、《神農》、《土陶》、《絲》、《火》、《青銅》6個樂章一一過關。
“音準!節奏!默契!”團長張紅陽不斷大聲提醒。
高音時激越昂揚,驚天動地。低音時低沉渾厚,沉雄飛揚。合奏時八音齊鳴,古音神韻娓娓動聽。
世界音樂大師梅紐因曾說:我們再也聽不見古希臘的樂器能有什么樣的聲音了,只有中國的這一套編鐘,還能把2400多年以前的樂音,再現在我們的面前。
編鐘國樂聲中,華夏文化的魅力,穿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