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旋律就像北京昨天的天氣,早晨冷冷的,有薄霧,傍晚時分,大雨驟降……”20日晚,北京音樂廳的演出鐘聲敲響后,中央音樂學院樂隊學院EOS樂團2012-2013音樂季的系列演出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即進行演奏,而是增添了“導賞”環節。樂隊指揮胡詠言先生帶領當晚的獨奏演員和樂隊各聲部首席,在演出前,對本場音樂會的演出作品進行講解、示演和賞析。
這樣的嘗試,在北京的古典音樂會演出中尚屬首次。“在音樂會正式開演之前,進行20分鐘的簡要講解,這種形式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了,尤其在美國特別流行,” 胡詠言先生介紹,“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傳統,大家對音樂有一些了解,一會兒欣賞的時候,可以更加投入。”
當晚的音樂會全部是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德彪西、弗朗塞、柏遼茲,我個人十分偏愛,我總覺得法國人文化中的詩情畫意和中國不分伯仲。”胡詠言先生簡短的開場白,將觀眾領入了音樂的氛圍,“當然,演奏法國人的作品,并不那么容易,欣賞起來也需要做點‘功課’。”
開場曲目法國印象主義代表作家德彪西的“第一狂想曲”就是最好的例子。“開頭的旋律很簡單,三個音慢慢上行,非常非常的輕,” 獨奏家范磊一邊示演,一邊和觀眾分享體會,“像清晨太陽還沒出來,薄霧沒有散去,冷冷的。”看到臺下觀眾聽得有些困惑,胡詠言先生繼續講解:“第一個主題樂句,輕描淡寫,像齊白石的畫,只那么一筆,好像還沒說完,旋律拐了個彎,就結束了,這就是德彪西非常隨性的印象主義創作代表。”
第一次走進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的觀眾劉先生表示,音樂語言對他來講是抽象隱晦的,“第一首曲目如果沒有講解,聽完8分鐘的演奏,真的會感覺云里霧里,不知所云”。 觀眾張女士說:“導賞中,樂曲創作背景的介紹、音樂主題的賞析,這些搭建了一個欣賞的框架,讓我能夠更容易地進入音樂語境,進行欣賞。”
于2006年成立的中央音樂學院EOS交響樂團,是一家由專業藝術院校下轄的集教學、演出于一體的全市場化操作樂團。近兩年來,EOS樂團倡導并發起了U-MUSIC全國大學生音樂計劃,并在樂團每一場演出向高校贈票600張,讓更多大學生走進音樂廳,了解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