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平畫像廣場的巨幅鄧小平畫像赫然“矗立”在中國美術館的廣場上。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慈祥面容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經典語句前,由文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美術館、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局承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美術作品展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文化部部長蔡武,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深圳市副市長閆小培,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吳長江,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錢林祥、馬書林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主持。
本次展覽于12月17日至24日展出,展覽匯集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家們創作的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漆畫、雕塑共200余件。這些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時代變革和社會變遷的藝術精品,大多為中國美術館藏品,部分為深圳市美術家近年的主題性創作,分為時代、建設、家園、風貌4個篇章,展現了一幅改革開放歷史征程的壯美畫卷,更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冬日里講述了一則則“春天的故事”。
“時代”部分的作品,通過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形式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事件,謳歌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劉大為的《晚風》、李秀實的《疾風》、劉稱奇的《世紀潮》、程允賢的《鄧小平胸像》等作品,藝術地塑造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光輝形象,歌頌了一代偉人的豐功偉績。就如同陳宏新的油畫《春天》所描繪的鄧小平和少年兒童植樹的場景,遍布陽光的山坡上,總設計師種下的不僅是樹木,還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在《1978年11月24日·小崗》、《走向世界》、《女排奪魁》、《九八記事》、《抗震組畫——大愛人間》等作品描繪的30年之中的重大事件背后所凝聚的改革故事與文化精神,也能反映在普通百姓身上。以“風貌”為主題的作品則以肖像畫為主,羅中立的《父親》和曹新林的《她迎面走來》,分別表征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民和青年知識分子的集體群像,而展望的《坐著的女孩》和張闖的《街舞》則通過傳統架上藝術語言表現了新一代青年的激情、跳動和向往。一個個重大的事件場景,一張張普通民眾飽含故事的臉龐,如油畫家喻紅所創作的“目擊成長”系列一樣,閃耀著新時代成熟的光芒。
在中國美術館正廳中,兩只巨大的“錢包”引發觀眾的極大關注:一只嶄新鼓脹,一只破舊瘦小,它們被雕塑家錢云可命名為《見證CHINA(1978-2004)》,錢夾的變化隱喻的是物質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和30年來祖國家園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哈孜·艾買提的《木卡姆》、劉遂海的《涼山的春天》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朱屺瞻的《大地春意濃》、關山月的《碧浪涌南天》構圖宏闊、氣象萬千,反映出30年現代化建設與自然保護緊密結合而達成的“山河氣象新”面貌;張明的《耕讀人家》和吳正斌的《陽臺》則取景生活一隅,藤椅、鮮花、銀杏葉,小鳥、老人、胖丫頭,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之美,也表達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趣。
和“家園”部分作品帶給觀眾的強烈的純色對比、簡潔的構圖和平快的氛圍相似的是韋啟美的《新線》。但它反映的卻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條戰線的建設成就。在“建設”展廳中,何岸的《西沙之最》、孫景波的《阿佤山人》、廣廷渤的《鋼水·汗水》等,分別從展現農民、工人、士兵、醫生等不同身份的人在改革開放中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感來記錄勞動者的精神狀態。詹建俊的油畫《潮》和梁明誠的雕塑《珠江女》在同樣的年代用同樣的手扶鐵鍬的姿勢展現了普通勞動者的豪邁氣概。在徐唯辛的《工棚》中,城市建設者們追問人性、直面社會現實的目光與觀者的對視更為打動人心。范迪安說,在30年社會變革的歷程中,美術創作記錄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與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時代風貌。30年來,中國美術的迅速發展使藝術風格日趨多元,藝術語言新穎獨特,藝術人才不斷涌現,藝術活動更加豐富,藝術發展的空間更加遼闊、開放,藝術家的目光也“達到360度”,其藝術的目光融入了因社會多元變化而日趨繽紛的色彩、因人性的日趨高揚而日漸溫暖的厚度,這種目光也是發自人們解放思想的靈魂深處的光輝。
在中國美術館中,真正的“春天的故事”也在上演。“春天的故事”特展包括了5組作品:深圳畫院聯合舞蹈藝術家李建平共同創作的幻影成像裝置《深圳劇場》、新媒體藝術家周滔創作的紀實影像裝置《三十而立》、深圳電視臺導演黃仁忠編導創作的影像裝置《一夜之城》、新媒體藝術家金江波創作的互動裝置以及互動電子書《深圳大事記》、《深圳往事》。《三十而立》中的被訪者,深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愛好、思索與夢想——不多不少,正好30個。他們迎向觀眾的目光,從渾濁到清晰,從犀利到包容,從堅硬到柔軟,從冷漠到溫暖,忠實地記錄了30年來時代的心跳、觀念的更迭和成就的累積,匯聚成北京冬日里“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