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30日,“時代之聲”——傅庚辰作品音樂會、傅庚辰作品研討會分別在國家大劇院和首都大酒店舉行。同時,《傅庚辰談音樂》文集也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了作者簽名售書活動。音樂會上演出了中國音協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在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地道戰留給后世的故事》《雷鋒,我們的戰友》《紅星頌》《星光啊星光》《歡慶舞曲》《大江歌罷掉頭東》《航天之歌》《小平之歌》《奧運之火》等一批優秀作品,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音樂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后的研討會開得隆重而熱烈,覃志剛、翟泰豐、楊新貴、徐沛東、湯恒、杜鳴心、王世光、王次炤、李雙江、關峽等有關方面的領導和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本版特別刊發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讓大家從中共同感受傅庚辰深厚的藝術造詣。
——編 者
滋養了幾代人的心靈
楊新貴(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時代之聲”——傅庚辰作品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這不僅是傅庚辰同志的榮譽,也是整個音樂界的榮譽,我們對音樂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傅庚辰同志為繁榮我國音樂事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傅庚辰同志是我們國家有重要影響的作曲家,他創作了數十部影視音樂作品和幾百首歌曲,其中《雷鋒,我們的戰友》《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歌曲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的、深遠的影響,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今天,中宣部文藝局、中國音樂家協會在這里舉辦傅庚辰作品研討會,請各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總結研討傅庚辰同志作品的成功經驗和創作啟示,一起為中國音樂的繁榮發展起到引領、借鑒和促進的作用。
為人民譜新曲 為時代賦強音
徐沛東(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傅庚辰同志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軍旅作曲家,他的作品影響了幾代人。因此,在新中國60華誕之際,舉辦傅庚辰同志作品音樂會和研討會,集中展示其60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藝術作品,對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始終是貫穿在傅庚辰同志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中的一條主線。他的作品是真正意義上的“時代之聲”,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每一個歷史發展時期,幾乎都可以在傅庚辰同志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中找到回音。《雷鋒,我們的戰友》《映山紅》《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紅星照我去戰斗》這些影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成長的優秀歌曲,凝聚著創作者的心血與理想信仰,時至今日,它們仍為人民喜愛而廣泛傳唱。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詞《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大江歌罷掉頭東》《八十抒懷》《梅嶺三章》等所譜寫的旋律,較好地表達了原作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革命精神。《航天之歌》昭示出一個古老民族的航天強國夢,《小平之歌》聲情并茂地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和愛國情懷,《奧運之火》激情洋溢、節奏明快的歌詞和旋律充分體現了奧運精神。這些優秀作品不僅僅是對宏大歷史畫卷的真實記錄,更是對時代的縱情歌唱以及對未來的熱切展望。
此外,傅庚辰同志還關注、重視音樂理論的總結和研討工作。幾十年來,傅庚辰同志在創作之余筆耕不輟,先后撰寫了幾十萬字、百余篇音樂創作、理論研討和人物特寫的文章。他提倡“現代技法中國化、音樂語言民族化、音樂結構科學化”,并提出“音樂的本質是美,是美育。我們的音樂要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陶冶,給人以歡樂,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提煉、濃縮了傅庚辰同志創作實踐的重要觀點,都在音樂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奏響時代之聲的音樂創作之路
翟泰豐(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時代之聲”——傅庚辰作品音樂會這個名稱,已經為我們這個研討會確定了主題,我愿意就這個主題,談一點個人的淺見。第一,關于傅庚辰音樂創作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中的歷史地位。聶耳、冼星海是我國人民音樂的奠基人,呂驥、賀綠汀、任光等老一輩人民音樂家,為人民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后,一大批音樂工作者在他們開創的音樂創作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發揚光大,隨著社會主義祖國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昂揚高歌。傅庚辰是這一批音樂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這個定位是有歷史作證的,是有人民認可的。
第二,關于傅庚辰同志創作的藝術追求和他的藝術價值。歷史是人民用心靈和熱血書寫的壯麗史詩,音樂是音樂家用靈魂的旋律譜寫的動情史詩,一個好的音樂作品,之所以久唱不衰,就是因為它和著時代的步伐同行,它與人民的血脈同流,它奏響了時代的旋律,它譜出了人民的心聲。演奏與演唱傅庚辰的作品,你的心跳會和著他的旋律在節拍中間起伏,走進那個歷史階段和那個歷史故事之中去,使靈魂受到震撼,使情操得以升華。正因為他的作品是時代史詩的歌唱,因此他的音樂語言才具有史詩的魅力。
第三,關于傅庚辰人格魅力和他嚴謹的創作作風。在大型聲樂套曲《小平之歌》的創作中,傅庚辰親赴鄧小平的家鄉廣安去采風,又到江西南昌,考察小平同志被軟禁期間走了3年、1000多次的那一條通往南昌機械廠的“鄧小平小道”,我在歌詞中間就照寫了“小道”一詞,傅庚辰在親自考察體悟之后認為“小道”一詞太直白了,他提議改為“小路”。“道”和“路”是一字之差,卻可見傅庚辰樂理與文字的功底。他無限熱愛并忠誠于音樂事業,為譜寫一首歌曲,他常常走進詞的詩境中,一個字一個字地去領悟,去修飾,去推敲,融詩意于旋律之中,又以旋律張揚于詩意,相融相合,渾然一體。
時代審美和社會審美的完美結合
王次炤(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傅庚辰的作品為什么這么具有社會影響力?人民群眾為什么這么喜歡他的作品?肯定有一些審美根源在其中。
首先,傅庚辰的創作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這條線體現在了他各個時期的創作當中。上世紀60年代,他創作了兩部電影《雷鋒》和《地道戰》音樂,雷鋒精神是社會廣泛提倡的,光榮的歷史傳統、優秀的革命傳統需要繼承。文化大革命是一個悲劇的時代,但是傅庚辰創作了電影《閃閃的紅星》音樂,用他的音樂喚起思考。粉碎“四人幫”后,他創作了歌劇《星光啊星光》,讓我們去感受,去反思,與當時時代的要求非常符合。后來他寫的兩部大型的聲樂套曲《小平之歌》和《航天之歌》,是對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成果的一種歌頌,這也符合我們整個社會的審美要求。傅庚辰在這一點上把握得非常牢,而且很清晰地通過他的作品展示給大家。
第二,傅庚辰的作品符合大眾的社會心理、社會審美心理。體現在4個方面:以聲樂為主的創作題材,因為聲樂作品最符合大眾,最容易普及;用電影音樂的方式來達到綜合性的音樂創作,更深入群眾;堅持調性音樂創作,因為在音樂創作各種要素當中,旋律是最富有人性化的;堅持用民族民間的音樂要素構建他的音樂風格。
第三,傅庚辰的作品也符合專業音樂創作的審美要求、審美標準。無論是電影音樂,或是大型聲樂套曲、管弦樂作品,結構、旋律、和聲、多聲部的寫作、管弦樂隊的配器等技術都運用得非常純熟,非常規范。
最后,傅庚辰不僅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理論家。他的音樂創作和他的創作思想、音樂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為時代、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譜寫人民的心聲。
激動人心的旋律
杜鳴心(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旋律是音樂的主導,傅庚辰的旋律,聽起來非常親切,非常激動人心,大家非常樂意去聽、去演唱、去演奏。能寫出這樣的旋律,我覺得要具備3個起碼的條件。首先需要有非常飽滿的創作熱情。作為人民的作曲家,要肩負起時代的重任,做人民的代言人,用音樂鼓舞人民,并謳歌人民的革命事業。我特別喜歡那一首《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非常深情、非常抒情,令人很感動,很有共鳴,這樣一首歌曲,并不是一般人能寫得出來的,他是帶著自己深厚的感情。我聽了那個旋律,當時就有點老淚縱橫的感覺,那種旋律很難得聽到。《地道戰》非常雄偉,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斗志,這樣的作品確實鼓舞了很多人,也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第二,要寫出人民所歡迎的旋律來,要對我們自己民族的傳統非常熱愛,因為你熱愛,才會有興趣去研究,才會有機地吸收在你的創作中,這一點是很難能可貴的。解決音樂語言問題,需要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來進行創新。
第三,寫最好的旋律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水平,我覺得傅庚辰的作品,表達他自己所要表達的,那是非常得心應手地駕馭自己的創作了。我特別感動的是關于鄧小平同志的套曲,特別是最后,發揮了樂隊的巨大的威力,那幾樣鼓敲得非常振奮人心,最后結尾正好像鄧小平同志在指引我們邁向前進,走向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康莊大道,有那種氣勢,有那種魄力,非常磅礴,真的非常難得。
最后,看到《傅庚辰談音樂》這本著作,中間有三句話我覺得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辟:現代技法中國化、音樂語言民族化、音樂結構科學化。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從這三個方面來加強,使得我們的年輕人,不要再走彎路,要向傅庚辰同志學習,做人民的歌手。
體現時代的最強音
王世光(中國音協副主席):傅庚辰是“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的實踐者,代表著他不同時期的作品都體現了時代的最強音。他總是把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的命運歌唱的精神貫徹始終,成為一生實踐當中的標準,體現了傅庚辰從事音樂事業60年以來的追求。1963年5月毛主席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很快在1964年,他就寫出了《雷鋒,我們的戰友》,并且全國傳唱,包括以后寫出的電影《地道戰》音樂,還有在“文革”后期寫出的電影《閃閃的紅星》音樂,都體現了革命精神。打倒“四人幫”后他就開始著手創作歌劇《星光啊星光》,這是打倒“四人幫”以后中國的第一部歌劇,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無論傅庚辰作品的多樣性,還是歌唱性、群眾性等,都和他追求“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的目標聯系在一起。他的創作當中,旋律始終是占著一個主要的位置,而且與當今我們其他旋律比較,他的旋律顯得特別簡潔,深入淺出,很動人,表面上并沒有很多的修飾或者是很繁復的一些曲折,用最質樸的方式,非常簡練的形式,創作出了打動人心的作品。這是一個獨到的功夫,需要作曲家在創作中思考,不斷去選擇,把一些自己認為還不滿意的東西,一點一點地否定,最后才提煉出簡練的旋律。越是簡練的東西,創作出來越艱難,越需要在創作當中不斷選擇,既是一個創作者,又是對自己作品的一個批判者,在選擇對比當中,花大力氣、大功夫才能提煉出簡潔動人的旋律。
燃燒的旋律
關峽(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傅庚辰的作品主要是革命的激情,但是也有浪漫主義的情懷,有對人的心靈的關注。他的作品有一個特點,直接作用于你的心靈,并且直接把你的情感牽動起來,很真實。《星光啊星光》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這部歌劇是反思的歌劇,在中國歌劇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平之歌》《航天圓舞曲》《歡慶舞曲》在我們的節目單上出現了幾次,現場觀眾都很喜歡。《奧運之火》我也印象深刻。2008年奧運會從音樂的角度上來講似乎還是有一些缺憾的,缺乏一些陽剛的、激情迸發的音樂,因此我們演繹完《奧運之火》以后,引起了很強烈的反響。通過這些與時俱進的作品,我們感到傅庚辰的創作是和民族的命運和時代的脈搏緊密相扣的,忠實地反映了人民情感與追求。他主張“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這一音樂美學理念貫穿始終。在他的音樂里充滿了燃燒的旋律,催人奮進,從他的音樂中能汲取到精神的力量。
紅色旋律中的傅庚辰
張婷婷(解放軍藝術學院訓練部部長):昨天晚上,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帶著對我們軍藝老院長傅庚辰的崇敬,我們聆聽了“時代之聲”——傅庚辰作品音樂會。音樂會把我們帶回了那個火熱的激情洋溢的時代和無限豐富的歷史想象當中。
每當我聆聽老院長那一曲曲令人熱血沸騰的激情旋律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片片鮮明而蓬勃的紅色,一片片閃爍著生命光芒的燦爛而溫暖的火紅。61年前,還是一個孩子的傅庚辰就跟著姐姐考入軍隊編制的音樂團體,頭頂紅星去戰斗,開始了他的軍旅音樂生涯。從那時候起,紅色就成為傅庚辰創作的生命底色,滲透于他的審美價值中,并煥生出一曲曲與時代脈搏同協奏的紅色經典之作,以他那或激情慷慨,或明快有力,或深情委婉的生命旋律,去演繹時代精神的發展和人民的心靈歷程。
他的創作是植根于中華民族深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的,他用自己靈敏的藝術感覺,去感覺民族精神成長的生命律動,去探索民族審美文化心理的獨特構成。于是,他筆下一首首樂曲便獲得厚重的文化蘊含和思想力度。對于傳統的音樂文化營養的大膽吸納和細心消化,繁衍出一個廣闊的審美空間,賦予這紅色的經典音樂序列以強大的藝術張力和凝重的思想情感。
應該加強對音樂評論家的關注
吳斌(人民音樂出版社社長):《傅庚辰談音樂》這本書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終于在音樂會之前面世。這本書一共有50多萬字,142篇文章,集中了傅庚辰60多年來在音樂創作、音樂評論、人物評論方面的非常經典的文章,這些文章集中起來就是他的音樂思想。在此我想說一點,我們的社會廣泛關注音樂創作,但對音樂評論家的關注還遠遠不夠,人民音樂出版社應該肩負這一重要責任。人民音樂出版社按照國家體制改革的要求轉為企業化管理,正在逐步轉體改制,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人民音樂出版社堅持出版一些優秀的學術著作,做一些優秀文化的傳承工作。
音樂會上我感受到一個很強烈的命題,那就是當代作曲技術怎樣更好地服務大眾,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問題。特別是怎樣能讓更多的人從音樂中感到一種情感和心靈的震撼。我們要把審美的標準確立起來,因為我們出版的很多作品,現在看來很多真是為了純技術而寫作的,也希望就這個問題展開更廣泛的討論。
他的音樂是從自己的血管里流出來的
李雙江(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傅庚辰的作品有中國風格、軍人風采、院校規范、民族氣魄。我所唱的他的歌,電影十七八部,藝術歌曲有二三十首。我們有三十七八年的友誼。當時我拿到了《紅星照我去戰斗》這首歌,一開始認為這是一首兒歌,就沒有特別認真,傅庚辰就盯著我說,咱們再練幾遍。他的苦心,真是把這首歌變成自己血管里的血,變成自己身上的肉,我想起來心里充滿了感激之情。等在話筒前唱出來的時候,那已經不是我在唱,我覺得我不是33歲的人,我就是傅庚辰在我耳邊講的那個潘冬子,那個小英雄,我就是11歲的一個孩子,馳騁在傅庚辰的旋律之中,我自己都飛起來了,唱這首歌有了飛翔感。那時候同時有3部電影讓他創作音樂,我們就住在空軍招待所,他晚上寫曲子,寫一夜,早上起來,看他滿桌子都是橡皮渣子。后來的收獲就是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他的音樂真就是從自己的血管里流出來的,從自己身上迸發出來的,有一種燃燒感。
傅庚辰在學術方面對我們也有一些啟發和引導,他強調表演藝術尤其是音樂表演藝術,最終的教學手段是在舞臺實施,而不是在課堂里頭。傅庚辰是一名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共產黨員,一位嚴格執行我黨的政治任務的軍人。傅庚辰同志在創作上始終是與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息息相關的。其作品中,我們總是能感受到時代的步伐,呼吸到春天的氣息,領悟到一位軍旅作曲家的職責和使命。
他給我極大的幫助
郁鈞劍(中國文聯演藝中心主任):傅庚辰對我音樂生涯有兩個決定性的幫助。第一,我加入中國音樂家協會,傅庚辰是我的介紹人。第二,他一貫推新人。1983年,我第一次登上總政歌舞團的獨唱舞臺,我返場了。傅庚辰說了一句話:“不管人家說什么,你返場了,你就勝利了。”這句話是我記一輩子的。
傅庚辰的作品一直保持著我們民族傳統的歌謠體,起承轉合非常明確,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第四句合,是非常準確的民族傳統的歌謠體。有一首《花紙傘》,上世紀80年代很流行,是傅庚辰寫給李雙江的歌,我去醫院看望傅庚辰時看見了這首歌,我就把它拿走了,結果李雙江沒唱成。
大師與城市之美
楊小平(哈爾濱市文化局局長):傅庚辰是我們哈爾濱人,我們真的很驕傲。現在的社會太需要大師,但培育大師的土壤不夠豐厚,氛圍也不夠濃烈。很多人的作品可以愉悅心靈,但是只有大師的作品可以在愉悅心靈的同時震撼心靈,帶動心靈的成長,這對一個民族心靈的成長非常重要。藝術需要大師,因為大師會帶來那種特別的美;城市需要大師,大師不僅給我們帶來榮譽,而且給城市帶來成長的光榮感;民族更需要大師,大師可以帶領我們的民族走向更加成熟的心態。
深刻地緬懷 輕輕地訴說
徐大慶(鄭州市文聯黨組書記):我想就《小平之歌》這一作品談談自己的感悟。《小平之歌》是翟泰豐和傅庚辰的又一次精誠合作,是倆人有感于改革開放,有感于小平時代的豐功偉績,從心底迸發出來的贊歌。而《小路》更是傅庚辰長期音樂創作的積累,20世紀90年代初,他專程趕赴南昌,重走小平同志當年每天勞動來回走的“鄧小平小道”。在我看來,《小路》的音樂構思是《小平之歌》中最奇妙的構思,是整部作品最核心的部分。傅庚辰十分注重尊崇音樂語言規律,既有激越高昂的旋律,也有深情敬仰緬懷的韻調,娓娓道來,看似平和,卻在平和之中蘊含著磅礴和激越。《小路》是《小平之歌》創作的思想基礎,是《小平之歌》的本質與核心,也為整部套曲定下了深沉抒情的基調。
與時代同呼吸 與人民共命運
傅庚辰(中國音協主席):不管是地方還是部隊,都對我的音樂會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關注,我很感動。大家知道,我只讀到小學四年級,12歲到音樂團體,直到現在能有這樣一個工作的能力,確實是黨和人民軍隊的培養,這應該說是我永生不能忘的。
從作曲角度來說,就是那幾個字——“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這是我一生的體會。聶耳、冼星海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大成績?就是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所以他們寫出了《義勇軍進行曲》,寫出了《黃河大合唱》。這12個字是我的座右銘,我的創作、我的人生、我的音樂道路也尊崇這些。
(所有發言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文字整理 王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