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中的生命營救》這張照片于2008年5月13日9時10分拍攝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聚源中學。再次提起這個地名,也許許多人還會有些發怵。當時,這里一棟6層的教學樓已經垮塌,天下著雨,廢墟上遍布遇難者遺體,救護車嘶鳴著奔向這里。此時,通往震中映秀的路已經癱瘓,救援隊聚集在這里展開救援。《解放軍報》記者喬天富是最早到達這里的攝影記者之一。趁著部隊下車集結、分工的時機,他快步跑上廢墟展開工作,并拍攝了武警成都市消防支隊的勇士們從倒塌廢墟的縫隙中救出一個學生的照片。當時,一武警上尉告訴他,廢墟中還有一個幸存者,被大梁卡住,他們沒工具,救不了。工兵團官兵接替武警,投入搶救生命的戰斗。勇士們鉆進倒塌廢墟橫梁的縫隙中,冒著頻頻余震,頂、切、割、鉆、鋸、拔,經過6小時奮戰,于13日晨9時10分從廢墟中救出幸存女學生高穎。淋了一夜雨的喬天富定格下了這個重要的時刻,也定格下了勇士們的英雄群像。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喬天富立即收拾行裝,通過聯系和請示,隨首都第一批救援人員乘空軍專機飛赴成都,并于當晚馬不停蹄地趕到都江堰市聚源中學救援現場,采訪拍攝救援生還者,為媒體在第一時間獲取災區信息提供支撐。13日到達都江堰,14日到達重災區綿竹,15日隨救援隊到達了汶川的映秀鎮。在到達災區采訪的前幾天,往往是救援隊最先沖到哪里,喬天富就跟隨到哪里。他沒有固定跟隨某支部隊,都是哪里的災情嚴重就到哪里,晚上和大家一起擠在汽車里過夜。他利用并不先進的通訊設備,想方設法盡早給報社傳回稿件。
與以往采訪的各種地震相比,這次的8級大地震更加牽動喬天富的心——他的家鄉綿竹與汶川僅一山之隔,是地震重災區。在這次地震中,老家綿竹市東北鎮天齊村98%的房屋倒塌。13日午夜,喬天富隨工兵團轉戰綿竹市漢旺鎮東方汽輪機廠救災。當救援車隊到達綿竹時,城區是一片黑暗。出城區奔漢旺,行車300米就到了自己的老家。借著汽車燈的余光,他看見家鄉馬路兩邊一片廢墟。此刻,喬天富已淚眼模糊,心如刀絞。但部隊要前往的目的地是漢旺,他強忍悲痛為車隊領路直奔漢旺。
采訪了一個星期后,喬天富才得知,自己的堂兄、堂姐、堂弟媳遇難了。5月19日下午2時28分,二炮部隊官兵在他的家鄉天齊村和鄉親們一起在廢墟上舉行儀式,哀悼死難同胞。他噙著淚水,攝下了軍民悲痛悼念遇難同胞和在廢墟上宣誓的場景。
作為一個報道過唐山大地震、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地攝影采訪的攝影工作者,在報道地震的同時,喬天富還教戰士們如何消毒,如何預防余震。許多人不理解他為什么剃光頭,喬天富說,剃光頭會省很多事兒。在地震災區,發生余震等危險是家常便飯,萬一傷及頭部,沒有頭發更便于消毒和治療。顯然,喬天富是以上戰場的心態前往四川地震災區的。“災情就是命令”已經是融入這位軍人攝影家血液中的神圣職責。
2008年,喬天富獲得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等榮譽;2009年,他以最高票獲得了中國攝影人的最高榮譽——中國攝影金像獎。榮譽和獎項,更多是對這位充滿激情和高度責任感的軍旅攝影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