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中國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為了紀念中國西藏偉大的歷史跨越和輝煌成就,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向祖國匯報的活動之一,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和首都師范大學共同籌備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覽,將于1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同時出版具有歷史文獻意義的大型畫集。在舉國共慶新中國六十華誕的喜慶日子里,推出一個大型的集中表現以新西藏為主題的美術展覽有什么特別的意義,這又會對少數民族美術題材的創作和學術研究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就此,我們專訪了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吳長江。
記者:做一個以西藏為主題的專題展覽,這個想法是什么時候開始醞釀的?舉辦這個展覽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吳長江:“靈感高原—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是由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孫志均、謝繼勝等教授于2008年5月與中國美協協商共同舉辦的一個專題畫展,該展覽于2008年6月在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展覽集中了部分西藏主題的作品,在西藏主題美術研究上有所準備和拓展。2008年秋季,中國美協聯合幾個主辦單位將醞釀已久的“靈感高原—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覽”立項,并成立了項目組。從作品回顧整理、展覽創作、文獻搜集等各個方面開始布置籌備。
今年3月中旬,“靈感高原—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覽”座談會在中國美協會議室舉行。中國美協邀請了在京的一些著名理論家和畫家,就“靈感高原—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覽”的有關事宜進行了探討。邵大箴、潘世勛、劉曦林、殷雙喜、杭間、謝繼勝、尚輝等就展覽的學術定位、展覽的構架和規模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基本確定了展覽的學術方位。
不少專家學者表示,西藏主題在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中形成一個獨特的藝術傳統。如何解釋這一實踐的藝術傳統,這不僅是一種學術的探究,也是在當代需要我們不斷面對的問題。藏族同胞歷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創作和展示以西藏為主題的美術作品,是為了使中國美術面貌更加豐富多彩。
記者: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以西藏為主題的美術創作數量可觀,并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中國美協在做展覽前期準備時是如何甄選作品,又是如何發動當代美術家創作新時期的反映西藏新變化的美術作品呢?
吳長江:今年4月,我帶領中國美協展覽項目組有關人員,開始探訪老藝術家,對西藏主題繪畫作品情況進行調研。前后訪問侯一民先生、董希文先生的女兒董一沙等。同時,中國美協展覽項目組開始進行畫家訪談。前后走訪和訪談潘世勛、邵晶坤、康東、趙友萍、張麗、尼瑪澤仁、趙瑞英、時宜、于月川、朱理存、馬振聲等藝術家,以及藝術家的遺孀或子女鄭聞慧、葉明明、蕭慧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展覽項目組電話訪問的李煥民、徐匡、張方震、其加達瓦、韓書力、魏傳義、李少言子女、牛文之子牛小文等京外長期從事西藏題材創作的藝術家及其子女。在這期間,令人遺憾的是,著名的版畫家牛文先生因病去世,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展覽,牛文住院期間囑咐兒子牛小文把自己一些珍貴的具有史料價值印刷品無償地贈給中國美協,展現了一位老藝術家坦蕩無私的胸懷。
與此同時,展覽創作動員會也于2009年4月在北京舉辦。中國美協邀請在京的一批著名畫家,如潘世勛、孫景波、杜滋齡、李翔、史國良、艾軒、畢建勛、王沂光等,還邀請“大路”畫會、解放軍的藝術機構的畫家代表,進行大規模的創作動員。此次創作動員會以中國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為創作方向,其中包括4個主題,以“雪域天路”、“日光新城”、“希望金山”為創作核心,以開闊的視野描繪新西藏60年在工業、農業、文化、交通等各個領域建設的輝煌成就,展現社會主義的西藏日新月異和美麗繁榮的現代風貌。展覽項目組還以邀請信的方式,與全國各地的一些長期從事西藏題材創作的藝術家進行了溝通和探討,并請他們創作新作參加展覽。項目組和西藏本地畫家取得聯系,西藏畫家熱情地為展覽提供大量作品。
記者:目前,展覽的架構是否已經清晰,主要分為哪幾個部分?前期,這些寶貴的采訪資料是否會結集出版,這對西藏美術創作的專題學術研究會有哪些幫助?
吳長江:今年4月中旬,中國美協召開會議,基本確定展覽架構。“靈感高原—西藏主題美術作品展”共分為回顧、特邀和個案三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回顧部分,集中展示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在內的新中國成立60年來以西藏為主題的美術作品;第二部分為特邀作品部分,中國美協將邀請一批著名畫家描繪新世紀的西藏,描繪改革開放以后,西藏的巨大變化和新生活的畫卷,與歷史回顧部分形成對照;第三部分為個案部分,這一部分將著重選擇在西藏題材歷史創作過程中,給予新中國美術重大影響的美術家為個案研究,如董希文、吳作人、葉淺予等。
至于畫冊出版,從展覽剛剛立項時,中國美協展覽項目組就開始了展覽和畫集作品征集、遴選和拍照。經歷了60年的歲月更迭,西藏題材美術已經蔚然成形,積累了大量作品。展覽項目組對于藝術成就較高的,在現代中國藝術史有過定論的美術家,如葉淺予、吳作人、董希文、黃胄等,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整理和拍照。葉淺予在甘南夏河地區的速寫作品尤其珍貴,中國美協特別委托葉明明女士借出了葉淺予捐給國家部分博物館的在夏河的珍貴速寫,給這次展覽增添了一份精彩。同時,項目組還關注了一些較早進藏的畫家,收集了軍報的畫家康東,版畫家艾炎和于月川等人早期進藏作品。
本次“靈感高原”展覽出版的畫集也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為論文,其中包括藏傳佛教美術、中國畫、油畫、版畫和其它(連環畫、水彩粉畫和雕塑),共5篇;圖片收錄部分則包括了20世紀40年代一直到21世紀中國西藏主題的美術作品,梳理選擇了西藏主題美術60多年創作的精品,既有對這一題材的美術傳統的關照,也有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和延續。這一部分集研究和文獻于一體,基本按照展覽的體例安排,但由于篇幅限制,個案部分沒有收納于內。當代部分除了特邀畫家作品以外,還收錄了正在舉辦的“第11屆全國美展”中優秀的西藏主題美術作品。第三部分是展覽項目組搜集資料編寫的年表。年表上溯到1941年,記錄張大千、孫宗慰、吳作人等畫家的西行藝術活動,從吸收敦煌傳統繪畫藝術的精華,到發現西部以及西藏的獨特魅力,從此引發了數代畫家不斷的前往西藏進行寫生采風。年表延續到2009年,記錄了畫家正在進行的采風寫生活動。年表以翔實的文獻和圖片作為輔證,許多照片和資料是第一次披露。“靈感高原”畫集年表記錄60多年來西藏主題美術的發軔、曲折發展和蓬勃壯大以及當代繁榮發展的歷程。
展覽文獻全部文字稿在8月完成,中央美院教授羅世平擔任了總審稿人,中央美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宋曉霞擔任了校稿人,對各個畫種的論文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審校。這些對20世紀中國美術家對西藏題材的主題創作進行系統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記者:西藏題材作品展的推出對中國少數民族美術題材的創作和學術研究有何意義?
吳長江:西藏主題提供的不僅是繪畫的對象,還是藝術價值、生活方式和社會態度的選擇。我們項目組更愿意以一種與當代中國美術問題相聯系的精神來重新思考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西藏主題。我們相信,在當代情境中它們有可能被轉化為一個針對當代美術自身的反思與展望的資源。
至于談到由西藏題材擴展開來看少數民族的美術創作,我們認為如何把握人與時代、藝術與社會的關系,這不僅是西藏主題美術在當代情境下遭遇的挑戰,也是當代中國美術的關鍵問題所在。重新整理20世紀中國美術中的西藏主題美術的資源,會有許多發現。最讓美術家印象深刻的是,青藏高原的自然、人文環境的巨大吸引力和藏族同胞的頑強、進取精神,這些給予美術家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和激情。從上世紀40年代吳作人的康藏寫生,到60年代董希文的重走長征路,再到改革開放后大批美術家到青藏高原搜集素材、寫生、現場即興創作,有些藝術家幾十次進藏寫生,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表現在那里生活的人民,表現他們的自信、樸實和生命力。這不僅僅是因為此情此景打動了美術家,激發了創作的靈感,更重要的是,在表現每一個對象的時候對美術家本身而言都是其靈魂的一場洗禮。這些無論對少數民族題材創作還是當代美術創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因為他們的藝術觸及了時代的脈搏和人類的精神內核,而如何觀照人與時代是美術家永遠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