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由廣東省文聯與澳門基金會聯合出品的藝術專場晚會“百越流金”在澳門永樂劇院成功上演。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本鈞、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副司令員黃桃益、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文化教育部副部長張曉光、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吳佳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何桂玲、澳門演藝學院代院長周游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晚會,并對晚會的成功舉辦給予了高度評價。來自澳門社會各界的觀眾,欣賞了粵澳兩地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百越流金”以嶺南文化特質為創作元素,匯集了漢劇、粵劇、粵曲、潮音、瑤歌、咸水歌、漁歌、客家山歌以及南宋宮廷舞蹈“滾地金龍”等藝術形式,具有豐厚濃郁的地方文化底蘊。來自汕尾、陸豐、連南、廣州等地專業和業余藝術團體的優秀表演藝術家,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傳承人以及地道的群眾演員,共100多人參與了演出,為澳門觀眾激情獻藝。在優美的舞蹈與熟悉的樂曲聲中,許多祖籍廣東的觀眾,被帶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了童年美好的時光,引發無限感慨。
真情演繹回歸情懷
“百越流金”是廣東省文聯專為紀念澳門回歸組織的藝術專場,晚會主題和背景是澳門回歸祖國10周年。
提到澳門回歸,不能不提她過去幾百年間倍受凌辱、艱辛苦難的歷史。從明朝開始,葡萄牙的海船以停港休整為由,在澳門上岸,通過向地方官員行賄獲得居留、貿易權,1583年,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澳門議事會,對澳門的葡萄牙社區進行自治管理。隨著葡萄牙人在澳門勢力的擴大,1623年,葡萄牙開始任命澳門總督,負責澳門防務及一切有關事務,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并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后簽訂了《中葡里斯本草約》、《和好通商條約》。歷史走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隨即表明對澳門的主權立場,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課題終于提上日程。1999年12月,澳門歷史終于翻開了新的一頁。
作為毗鄰澳門的省份,廣東與澳門有著共同的嶺南文化背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語言相同、民俗相近。兩地民眾情同手足,血濃于水的親情使兩地民眾緊密相連,是兩地藝術家共同傳唱的心聲。這是廣東省文聯為紀念澳門回歸祖國,組織“百越流金”藝術專場演出的大背景與大主題。
藝術不是政治,藝術最忌說教。“百越流金”精彩之一,是巧妙地設置了晚會的情景主持。一個三代六口的家庭,他們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走上澳門的街頭,寫滿了滄桑歷史的建筑和風景讓他們撫今追昔,一家人的隨景抒情,既抒發了小我小家之情,也抒發出大家國家之情,在“百越流金”的“根、江、山、海、花”五個篇章中間,情景主持穿插表演,仿佛一根紅絲線,將紀念澳門回歸祖國10周年的主題藝術地展現開來,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一個和諧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會帶來和諧的國家。
廣東省話劇院院長李仁義用他沉穩而激情的聲音,演繹了一位飽經滄桑的中國老人,看到祖國繁榮游子回歸,兒孫滿堂盡享天倫,由衷地表達對澳門重回祖國大家庭的喜悅之情。
“非遺”節目亮相濠江
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上華洋雜居的舊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舊城區,有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媽閣廟、議事廳前地等等,它們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讓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與來自粵澳兩地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完整地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創造出的大量而豐富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廣東省文聯的這一晚會創意,通過對“百越流金”的節目編排得到了充分體現,“滾地金龍”、咸水歌、漁歌、瑤歌等幾個精選的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歌舞,充滿鄉土氣息和鮮活旺盛的生命力,為生活在現代都市的澳門觀眾帶來一幅幅濃郁的嶺南民風民俗畫卷,令人耳目一新。
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陸豐“滾地金龍”舞源于南宋,它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當時族中有個人在朝廷擔任負責娛樂節目的大臣,為了取悅皇帝,就把家鄉的龍舞向皇帝繪聲繪色地推薦。皇帝大感興趣要看演出,大臣馬上召集家鄉人訓練。本來龍舞是跑動的舞,但是考慮到皇帝為九五之尊,是坐在高處往下看,需要新創一套適合從俯視角度來觀賞的動作。于是,這位大臣就創造了伏地而舞的龍舞——滾地金龍。
幾百年過去了,在陸豐一帶“滾地金龍”的表演深受群眾喜愛,在不斷的改進與發展中,今天的“滾地金龍”早已形成了嚴格的規范舞技和表演程序,由二人進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過程包括模仿龍的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精彩動作,兩人配合默契,舞韻獨特,細膩神妙,翻滾自然,栩栩如生。
“滾地金龍”是民間廣場舞,表演時通常有鼓手在四周敲擊鼓點節拍。作為“百越流金”晚會中的一個環節,兩人表演的獨龍在舞臺上相對單調,晚會導演根據現場,將舞蹈學校的專業舞旗手分列在金龍的兩側,增添了場面的氣氛,也突出了這個由南宋傳承下來的舞蹈的歷史感與獨有的古典宮廷韻味,令澳門觀眾大開眼界。
在澳門永樂劇院的門外,幾位頭戴紅布相纏的帽子、身穿山地民族服裝的人引起周圍居民的好奇,他們是來自廣東連南的瑤族同胞,也是晚會“百越流金”的演員,他們中間有一位瑤族歌王唐買社。2008年,歌王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耍歌堂”代表傳承人。
早在1980年,第一次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民詩人座談會,當時的唐買社甚至連普通話都不會說,他用原汁原味質樸酣暢的瑤族民歌讓其他少數民族代表認識了地處粵北石灰巖山區的瑤族。正是從那時起,唐買社擔負起傳承發展瑤族民歌的使命,他將瑤歌唱到廣州、北京、上海、云南等地,讓無數對瑤族民歌一無所知的人了解了瑤族的傳統文化。30年過去了,如今的歌王早已習慣了在舞臺上、在劇院里演唱瑤歌。紅布相纏的帽子,上面插著兩根野雞毛,身著瑤族傳統服裝,成為歌王的標志性形象。
唐學情,歌王唐買社的表弟,這位“70后”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回到縣里工作,從小聽瑤歌的唐學情隨著回村工作,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發地組織起一支歌舞隊。現在這支業余歌舞隊已發展到50多人,成為縣里的一個文化品牌,他們最大的特點便是只唱瑤歌只跳瑤舞。
這次隨歌王來澳門演出,用他們的話來說,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讓澳門觀眾聽到山里人的歌聲,聽到瑤族人的歌聲,他們也借這樣的方式表達對于澳門回歸祖國、與澳門人同歡慶的同胞之情。晚會現場,不懂瑤歌的澳門觀眾被古樸深情的瑤歌旋律感染,仿佛被帶進遠古的瑤寨。
已有數百年歷史的中山咸水歌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長期流傳于珠江口一帶,深受水鄉人民喜愛。被稱為“中山的熊貓”的民歌歌王林莉,歌聲不僅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成為中山市政府開展外訪活動時必帶的一件“土特產”。天生的好嗓音以及對咸水歌的熱愛,使林莉年近六旬依舊活躍在各類演出活動中。對于林莉來說,咸水歌最大的魅力就是每一次根據現場的氣氛、聽眾的情緒以及自己的心情感受不同,使得同一首歌的演唱都有即興的華彩。而舞臺上導演的要求是將歌聲裁定在樂隊、伴舞、燈光中,這讓林莉在發揮時有些受限。在與“百越流金”節目組的磨合中,林莉相當配合,因為她知道這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晚會,是為澳門觀眾展示同宗同胞鄉音的文化交流,她唱得聲情并茂、甜美婉約。
囊括了嶺南眾多藝術形式的“百越流金”自然不會少了戲迷眾多的粵劇表演。2009年,粵劇由粵港澳三地聯手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眾多的粵劇表演者和戲迷們都為之振奮。
擁有眾多戲迷的著名粵劇名家丁凡,對澳門永樂劇場再熟悉不過了,他每年在這里都有十幾次的登臺演唱,舞臺是丁凡的家,粵劇是丁凡的魂,每一個觀眾都是他的知音。作為粵劇界的代表之一,丁凡對于粵劇的前景是樂觀的,不僅有申遺的成功,更有他對觀眾的信任,在他看來,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隨著對人生認識的加深,轉而會通過戲曲、粵劇來反觀現實,這是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在丁凡的戲迷中,有大批40歲上下的觀眾,他們從電視、網絡回到劇院重新追尋粵劇。
丁凡接受“百越流金”的演出邀請,與澳門著名粵劇名家郭鳳女聯袂演出《游園驚夢》。這一對拍擋在舞臺上合作的時間已超過30年,但這一次,意義不同凡響。澳門的觀眾對他們珠聯璧合的演唱,給予了一次次熱烈的掌聲。
名家匯聚各展風采
為充分體現“百越流金”組織者的創作意圖,打造一臺高藝術水準、反映廣東文藝名家風采、極具觀賞性與原創性的晚會,為澳門觀眾送上一道文化大餐,廣東省演藝名家崔崢嶸、梁玉嶸、方錦龍、徐秋菊等紛紛登臺亮相。
琵琶演奏家方錦龍雖不是廣東本土人,但他入粵多年,對于嶺南文化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嶺南文化最大的特質便是敢為人先,對于優秀文化的不斷吸取,廣東人如此,澳門人同樣如此。這一次他帶著自己組建的“芳華十八”組合欣然參加了“百越流金”的演出,方錦龍說,藝術家應該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的情感。他的方式便是以琴聲一抒胸臆。舞臺上,一襲白色禮服的方錦龍撥動琴弦,將潮州音樂《寒鴉戲水》演繹得酣暢淋漓,令觀眾如醉如癡。客家山歌歌后徐秋菊,自己寫詞譜曲《客家鄉親》,一聲呼喚“客家鄉親喲”情深意切,充滿情感,令人動容。粵曲名家梁玉嶸一出場便贏得了觀眾的叫好聲。從北京中國歌劇舞劇院排練現場直接趕到澳門永樂劇院的著名女高音崔崢嶸,與年輕的歌手王璀璇合作演唱激情澎湃的晚會主題曲《盛世蓮·多彩澳門》,將晚會推向高潮。
一臺好的晚會離不開優秀的演員,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導演。本臺晚會總導演王佳納是一位藝術造詣深厚、舞臺經驗豐富的資深導演,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創作了多部優秀作品,獲得過無數的獎項。對于王佳納來說,能夠導演一臺紀念澳門回歸10周年的晚會,是她的幸運,也是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彩排時,她堅持坐在劇院的觀眾席上,將所有節目逐一推敲,從舞蹈隊型、動作、演員表情到燈光、走位甚至演員的服裝,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精心打造。王佳納說,“我做導演已經40多年了,導演過話劇、舞臺劇、電視劇等等,能夠為澳門回歸10周年做一臺晚會,我感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應該說,“百越流金”匯集了廣東和澳門兩地最優秀的藝術家和最能體現嶺南文化的優秀節目,藝術水準高、原創性強、主題鮮明、地域色彩豐富是“百越流金”最大的特色。演出過程中無論是著名藝術家還是來自最基層的群眾演員,在舞臺上都有飽滿的激情,他們相互合作,確保了整場晚會的成功上演。
精彩演出感動觀眾
11月18日晚,“百越流金”在澳門永樂劇院成功演出,觀眾熱烈而長時間的掌聲是對廣東省文聯精心奉上的藝術大餐的最好回報。一位祖籍汕尾的觀眾對著攝像機鏡頭激動地說,來澳門幾十年了,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家鄉的歌舞,非常感謝晚會的舉辦,感謝主辦者。而另一位觀眾則表示,這臺晚會邀請了內地一流的表演藝術家,我們家鄉也來人了,有南宋宮廷舞“滾地金龍”、汕尾漁歌“娶新娘”,有些是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我們在澳門是很少見到的。“身在澳門看到家鄉的節目讓我興奮不已,我個人也感到十分榮幸,為家鄉驕傲。”
晚會合作方澳門基金會委員吳志良對這臺晚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今年是澳門回歸10周年,澳門基金會受特區政府委托,協調澳門本地社團與內地有關部門慶回歸的系列活動。澳門是百越的一分子,澳門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表達對澳門回歸10周年的喜悅心情,澳門基金會和廣東省文聯合作組織了這臺演出,通過南粵歷史的演變,展現嶺南文化的多元性,我們覺得這臺晚會的演出是非常有意義的。澳門人大多是從廣東、福建過來的,受嶺南文化的影響較深,相信看了這個節目他們定會感同身受,同時也加強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吳佳聯表示,通過這臺晚會澳門同胞能更進一步地了解到廣東民間的藝術樣式。晚會呈現給觀眾的大多都是廣東土生土長的民族民間藝術,比如咸水歌、客家山歌、瑤歌等,都是廣東省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現在把它們搬到澳門的舞臺上,目的是向澳門的觀眾述說豐富多彩的廣東南粵文化。“在這次演出之前,廣東、澳門雙方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頻繁的,這次演出更注重廣東的本土原創,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可以讓澳門觀眾形象地了解純正的南粵文化,從觀眾的熱烈反應來看他們是很認同這種形式的,這非常好,由于它的這種原生態的模式,藝術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