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一門線的藝術
線作為面與面的交界或物象邊緣的繪畫線條,是人類觀察世界、對話世界的直覺符號,是中國畫最為基礎的語言和構成形式;線作為物象特征的聯結過程,又是點的運動在時間中留下的軌跡,具有極大的主觀寫意性和濃重的感情色彩及個人審美意識,因人而異、因地而別、因時而變。
中國畫的線,不僅是“形”的表現,它還表現事物的“質”。中國畫中的線,除完成外形特征的勾畫外,還要以線本身的藝術變化去體現物體形態與構成的力度,運用不同性質的線去適應事物的不同質感、氣度、神態,并將畫家對事物的不同情感有機地融于其中。因此,中國畫的線,不僅是反映式的描繪,更是畫家的造型能力、功力、情感與感悟的結合。
中國畫之所以選擇并最早運用線的語匯,是因為線條和體面相比,更具有語言上的簡潔性、明確性,也就是對外界、對自然、對內表達人的主觀感受意圖的明確性和鮮明色彩。而明確、鮮明是一切形式的最根本的特性,并且,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畫的線,在最初階段就和我們的觀念表達緊緊聯系在一起。作為中國畫的淵源基礎,在遠古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商周鐘鼎鏡盤上所雕繪的紋飾,其筆法是流動有律的線紋,而不是靜止立體的形象。
漢以前的壁畫、畫像磚、帛畫(如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線條十分生動。魏晉之后,線條的變化開始豐富起來,被賦予了優雅飄逸的情致,線條感覺變得細膩。至唐代,又融入了一些陰影技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描”和各種各樣的山水“皴”。元代側重抒發個人情感,推崇水墨、講求活脫,采取緣心立意,以情結境,化繁為簡、變描為寫,強調書法用筆。明末陳老蓮的線條細勁清圓、高古奇特、勾勒精細、簡潔洗練。再有清末的任熊、任伯年,其線條造型奇古夸張,但不失理法,形象真實生動!懊琛焙汀榜濉奔仁钱嫾覍ψ匀晃锵蟾行缘某橄蟾爬,又是對自然物象體面的沖破和化解。
中國畫中的線條(包括點),無論是“描”還是“皴”,都具有兩種作用,一種是憑借線條自身的形態及組織結構,即可表現出具體的物象。每一種“描”的名稱、每一種“皴”的名稱都說明線條(包括點)在形態的構成時提供了特定意義的概念。另一種是用直觀的感染,從線條的形態、構成中所顯示的節奏韻律傳達出某種氣勢、情感、意味。漢《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币欢ǖ男袆訝顟B必然有特定的心理依據和特定的內心狀態,因此,一定的情感狀態必然與一定的行動相適應。作為畫家,強烈的情感“動于中而必形于外”。經過高度專業化訓練的手所記錄下來的線條,聯系著兩種情感活動:一種是支配手指動作的情感活動,一種是內心深處決定行動意向的情感活動。兩種情感緊緊交織在一起,最終落實于線條,成為畫家情感的載體和符號。
“線描”是中國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
在中國繪畫史上,人物畫是最先成熟起來的一個畫科。人物畫一貫把“形象”、“筆墨”、“神韻”的完美統一作為審美的理想來追求,強調“以形寫神”、“神形兼備”。重視“意”的造型和表現,既師法自然,又不為自然所役;追求“神形兼備”,并把“神”的表現放在首位;講究筆情墨趣,從而增強人物畫的感染力。
人物畫以“線描”為造型基礎,這就使它在根據客觀對象塑造形象時,要做到高度集中、提煉和概括。它對客觀形象的反映,是“得意”,而不是如實地刻畫。根據這個原則,畫家創造了寫意的手法!熬描”是人物畫的根,以一畫之線來狀物寫形。人物畫創作,運用單色線條來表現畫家的審美感受,重在形體本身的結構,重在這些結構所形成的精神實質。隨著“線描”的技法、風格不斷豐富多樣,“線描”的表現力也不斷得以完善。
由于“線描”的單純性與抽象性,以及書法與繪畫的相互滲透,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線描”藝術表現形式。這種“線描”形式,既有摹寫客體的功能,又有極為便利、自由發揮的抽象潛能,還有助于畫家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提取所要表現人物的形體、氣質、風韻,在神態、動態各方面畫出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中國人物畫非常注重線的功能,為突出線的造型,通常很少甚至根本不著色。我們將其分為3類:一是工筆型“線描”的粗筆化。其用筆的自由度、對比手法的強化與多樣化都有所發展,線的構成規律與工筆相類似,但帶有意筆的基本特點。二是打破了工筆畫線的構成規律,只保留中國式“線描”的基本要求,按意筆處理的需要去改變“線描”的類型,并追尋新的構成規律,從而豐富了線的類型、表現力和形式美,使之有利于作者感情的發揮,充分發揮意筆“線描”的長處,強化意筆“線描”的個性,并最終發展成為與工筆“線描”并行的一大體系。第三類是線的筆意延伸與擴大,成為線、點、塊、面組成的大寫意與潑墨畫,這是意筆“線描”規律和個性的高度強化,在表現上帶有強烈的主觀自我意識,形成帶有線的藝術特征的塊、面、點,便進入了意筆“線描”體系。因而,工筆和意筆在技法和審美領域上也有差異和不同。寫意“線描”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礎上暴發式的即興完成,工筆“線描”要求理性思考,周密地籌劃和安排。它們是兩種不同體系的“線描”,是兩種不同審美意識所形成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和借鑒。
“線描”是中國畫重要的表現形式
中國畫的“線描”是一種最能直寫胸臆、抒發情感和體現個性特色的表現方法!熬描”運用單色線條來表現畫家對物象的審美感受,重在形體本身的結構,重在研究由這些結構所造成的物象精神實質。在表現物象時,以筆墨放筆直取,形成了中國畫以“線描”為造型基礎的審美特色,并成為具有哲學理念和審美理想的獨立的繪畫形式。
遠在上古時代古人就用線條符號記錄社會的生活、生產,記錄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故事和生存狀態,后又在絹、紙、筆、墨、硯等工具的演進中,逐步完善了“線描”的表現形式。關于“線描”技法,我們的先賢總結出了“十八描”,是針對用筆、用線而總結出來的!笆嗣琛贝笾驴煞3類:一是“游絲描”。其線型變化較少,均勻而含蓄!拌F線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屬此類,代表畫家是顧愷之。這類“線描”像古代的金屬和陶器、石雕上的刻線,銅器上的鏤刻,宜于表現佛、道人物的衣冠服飾。二是“柳葉描”。此類線型舒展而奔放!靶性屏魉琛、“棗核描”、“橄欖描”可屬此類,代表畫家是吳道子。這類“線描”更像云飛水流、恣肆放縱,具有更多的感情色彩。三是“減筆描”。其線型變化多端、高度概括!爸袢~描”、“柴筆描”均屬此類,代表畫家是梁楷。此類“線描”率意而帶拙氣,具有更多不設不施的情態。
從顧愷之到任伯年,在中國畫的歷史長河里,各個朝代的社會發展雖有變化,但基本上沿著這一“線描”規律法則,主要體現在“線描”表現物象時的傳神、簡練。唐代及兩宋的“線描”法度森嚴、形象逼真,使中國畫的表現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更主要體現出筆墨與主題、作者之間的融合致真,傳達人與自然的和諧。北宋畫家李公麟把唐宋以前的“線描”進行升華演變,在顧愷之、吳道子的傳統基礎上,把“鐵線描”和“流水描”有機融為一體,使“線描”的表現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影響了以后的趙孟頫、陳洪綬、任渭長、任伯年等大師,盡管他們各有其獨特的創造,但都以李公麟開創的“線描”和“白描”形式為源頭。李公麟豐富的用筆為后來的寫意人物創作,以及當代的“線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