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偉 生于1942年,祖籍安徽,現居北京。1975年進修于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1982年研修于中央美術學院盧沉人物畫班。中國美協會員,寧夏美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常委,原任甘肅畫院副院長、寧夏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現任北京現代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寧夏書畫研究院院長。
作品曾經參加第六屆至第十屆全國美展,并獲黃賓虹學術成就獎等5個獎項。曾在《美術》、《中國藝術報》、《國畫家》、《中國書畫》、《榮寶齋》、《中國美術》、《藝術界》等多家報刊發表作品近千幅。出版畫集8種。作品先后在10多個國家展出,并被國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作品《蘇武牧羊》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塔塔爾族》于2005年搭載“神舟六號”遨游太空。
近年來,胡正偉的西部風情主題作品為中國畫吹來一股清新、強勁的西風,其作品筆墨淋漓、蒼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是當代中國畫壇具有潛力的實力派畫家之一。
西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域,古往今來,英雄俊杰莫不在西北經受洗禮、磨礪和孕育。千百年來,西北已經成為一個既蒼涼悲壯又詩意浪漫的代名詞,無數經典詩章都以這里為主題而膾炙人口,傳唱不絕。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西北仍然是一個令人向往、給人無限遐想的地方,因為,那里既是祖國西部重地和對外口岸,又是藝術創作的沃土。
然而,在當代畫家中,既能數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西北,又能在藝術上獨樹一幟,創造個性鮮明、風格新異的中國畫文本的,當數胡正偉了。
胡正偉的創作題旨,始終未離開過西北風情。他筆下的作品,多是表現古往今來西北的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現實。他善于把豐富、繁雜的生活表象提煉為幾種表現性符號,并訴諸筆墨形式、形態與結構,使作品既精練又純粹,以少勝多、以一當十,讓人在畫家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想象、神游,獲得審美的滿足。
駱駝、馬、胡楊與旅人等是胡正偉作品中最常見的意象元素,盡管這是一些尋常題材,但在胡正偉筆下卻不同于他人,這些意象被歸納為形式的和筆墨的結構,在重筆法、墨法及構成關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思、意緒和感受,因而,畫面上一筆一墨都充溢著綿綿情思,洋溢著畫家的深情。所以說,胡正偉作品是包含情感的作品,它們充實、飽滿,具有雋永的意味,耐人尋味咀嚼。
解讀其作品,我們看到在畫家嘔心瀝血的畫面經營背后,是畫家的苦苦求索和匠心獨運。譬如,不論豎幅作品的垂直展開,還是橫幅作品的水平展開,畫面都在開合聚散中,以縱橫之勢,率意寫之;躍動的駱駝或馬都呈奔跑之勢,人物或在行旅之中,或騎于其上,在顯現旅途勞頓與襟懷坦蕩中,體現一種意氣風發與昂揚颯爽的風范;賀蘭山、胡楊等,筆精墨妙,用筆簡潔,卻韻味十足,暗示出西北風情中特有的蒼涼、悲壯。不過,這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的景象,在胡正偉筆下都成為一唱三嘆的詩篇。
大寫的動物,小寫的人物,形成對比,而且,人與自然或人與物都在畫家的虛實處理中,體現為有序性和疏密關系的處理,使畫面充滿氣勢與氣息,傳達出特定的境界和審美內蘊。
駱駝與馬的意象之美,來源于畫家對生活的熟悉,他以極簡潔的幾筆濃墨,順勢在看似無序的涂抹中,完成騰躍形態的結構,再用線色勾勒頭部、四肢,使之既傳形又傳神,氣韻生動躍然紙上。細細看上去,形體之上的墨色,濃淡有致,干濕互動,看似隨意,一切又都在有意之中,這便是嫻熟的技法使然。而小寫的人物,看似簡單,幾筆細線勾勒出衣紋,卻柔韌有余,長線如行云流水,短線蜿蜒曲折,其中的一波三折,極富跌石韻致,關鍵處的些許皴擦,更增添了意味與機趣,在大處著手、小處著眼,致廣大于精微中。
閱讀胡正偉的作品,我們深感他對中國畫從畫理到實踐上的理解與溝通,在身體力行中,從未偏離意象寫意的中國畫規律與本質,在“似與不似之間”創造著自己的基本風格;在從有法到無法中,創造著自己的形式和筆墨,以表現西北地區人文風范的宏大與雄悍;在“畫到生時是熟時”中,挑戰自己、確認自己,讓自己的藝術不斷創新,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活到老,學到老,是胡正偉生命與藝術的信條,在藝術這條不歸路上,他腳踏實地,不倦地前行著,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