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
陳易(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往屆世博會主題
世界博覽會有一句為全世界廣泛認同的口號:“一切源于世博會。”世博會創造了人類的歷史,用它的理念和展示的科學技術成果,預示了世界發展的方向。自18世紀后半葉起,工業革命正在改變歷史的進程,首先是在英國,以后又擴展到全世界,1851年倫敦世博會標志著世界正在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世博會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的產物,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1851年以來,許多屆世博會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1889年巴黎世博會開創了汽車時代,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揭示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1939年紐約世博會創導了未來文明,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引領了原子能時代,1970年大阪世博會宣告信息時代的來臨,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預示了生態時代。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將處于一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進程中,上海世博會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屆世博會必將在人類的城市世紀引領世界思考人類的未來。盡管還有一些世博會可能不再被人們提及,但是它們所展示的觀念和對時代變化的影響,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屆世博會的舉辦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世博會是文化和科技進步的展示場,展示世界各國最新的成果,文化和科學技術是世博會的支柱。世博會追隨著世界的變化,為人類提供了精神食糧,同時也創造了人類歷史。
世博會本身也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從對于經濟進步的頂禮膜拜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933年之前的世博會,并沒有明確的主題。但也有世博會提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主題。如1900年的法國巴黎世博會的主題是“回歸19世紀,展望新世紀”。世博會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演繹之后,193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了主題為“一個世紀的進步”的世博會,這屆世博會上陳列了當時最先進的工業和技術成就,諸如無線電、手動照相機、摩天輪和漢堡包、碳酸蘇打水、新式汽車組裝線、輪船制造流程、空氣調節裝置、原油精煉技術、齊柏林飛艇、仿真動力恐龍、機器人表演等。首次展示了一些新型實驗性建筑,如無窗建筑、裝配式建筑等。這屆世博會猶如一個科普教育大課堂,展示科學技術在工業、軍事上的應用,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世紀以來科技的巨大進步。從此以后,每一屆世博會都確定了一個極富意義的主題,要求參展者圍繞一個共同的題目設計和創作自己的展品。
1937年法國巴黎世博會的主題是“現代世界的藝術與技術”,世博會開始設立主辦國的地方展館。科學發現館成為一部包羅萬象的人類大百科全書,歷史發明館陳列著許多“第一”:世界上最老的蒸汽車、人類第一輛自行車、第一批電視機等。電影館展示電影制作的全過程;印刷館展示印刷的歷史,從德國古登堡的活字印刷到當時的高速印刷機;航空館展示了最新式的飛機;展出的火車車廂和機車已經呈流線型。博覽會還設立了化工館和無線電館,代表了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1939年至1940年美國紐約世博會的主題是:“創造明日的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攝像機、電視機、尼龍、塑料、錄音機、磁帶等,同時也展示了地鐵、高速公路、國際機場、醫療保險、公共福利設施等一系列的新建筑、設施和制度,向世界展示了未來城市、未來學校、未來交通、未來餐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各國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開始重建家園。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標志著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的到來,表明歐洲已經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同時也展示了“技術樂觀主義”的潮流。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的主題是“科學、文明與人文精神”,博覽會的標志性建筑是原子塔,該塔象征放大到1600億倍的鐵分子,被譽為“地球上最令人感到震驚的建筑”、“改變了世界的建筑”。
以“太空時代的人類”為主題的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呈現了185米高的標志性建筑——“太空針”。這次世博會上還展出了單軌列車,顯示了世界正日益關注城市公共軌道交通的發展。
1964年美國紐約世博會的主題為“通過理解走向和平”,紀念人類在促進地球上各個國家間的交流及對外太空的開拓上取得的成就。本次世博會開始了從展示實物到展示圖像的轉變,展示了計算機技術、傳真機、福特公司的野馬汽車、比利時的華夫餅干、迪斯尼等,博覽會上的進步之園展出了電氣化城市和核反應堆模型。
以“人類與世界”為主題的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留下了標志建筑“棲居67”公寓。棲居是蒙特利爾世博會的主題,也是當時全球關注的問題。“棲居67”由以色列裔加拿大建筑師賽弗迪(M.Safdie)設計,這座建筑由158個標準化居住單元組成,旨在探索解決全球性的居住問題,提供一種新的結構和建造方式,預示了可持續發展的緊湊型城市。
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主題的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標志著世博會全面地由產品展示轉向文化展示和概念展示。當時人類已實現了登月,美國館展出了從月球上采集的巖石,蘇聯館展出了宇宙飛船。大阪世博會是第一次在亞洲、在日本舉辦的綜合類世博會,這屆世博會也是為了紀念明治維新100周年。
聯合國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次以環境為議題的國際會議,兩年后,在美國斯波坎舉辦了以“無污染的進步”為主題的1974年國際環境博覽會,這是歷史上首次明確將環境問題作為主題的世博會。世博會不僅為斯波坎市帶來一條干凈的河流,而且還建造了河濱公園、歌劇院和會議中心。正是自這屆世博會起,世博會開始關注環境的價值。
1982年在美國的諾克斯維爾舉辦了國際能源博覽會,法國館展出了一輛未來的節油汽車和高速列車的模型,還展出了太陽能房屋、利用核能的原子能增殖反應堆模型等。
1985年在日本的筑波舉辦了主題為“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科技”的專題博覽會,展示了星際旅行、宇宙生命、星球大戰、磁懸浮列車、立體電視、超級定向揚聲器、微型電視機、大屏幕液晶顯示管、計算機模擬DNA分子、微觀世界的圖像和人工智能等。
1992年是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00周年,西班牙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在塞維利亞舉辦了主題為“發現的時代”的世博會。500年前,哥倫布就是從塞維利亞市卡圖哈島出發,開始了他著名的探險航程,因此在這里舉辦這次慶祝活動是再合適不過了。西班牙為了這次世博會,特地修建一條從馬德里到塞維利亞的高速鐵路,不僅解決了世博會期間大量國內外旅客的交通問題,還大大促進了西班牙中部地區與南部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了南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世博會的舉辦使塞維利亞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93年韓國大田世博會是繼1988年漢城(首爾)奧運會后,又一次在韓國舉行的世界性盛事。韓國以此為契機,實現了本國經濟的“第二次騰飛”。這正切合大田世博會的主題——“新的起飛之路”。在該主題引領下,韓國目睹了世界各國的傳統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新一代交通工具、宇航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環境保護新科技成果、機器人資源、新材料的開發及新能源、替代能源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傳統工藝技術等,提高了對科技立國的認識。
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主題是“海洋——未來的財富”,在葡萄牙的推動下,聯合國宣布1998年為“國際海洋年”。這屆世博會幾乎所有展館都提到了全球環境問題。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 一個新世界正在誕生”,延續了從產品展示轉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理念。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以及2005年愛知世博會都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問題作為世博會的中心。
漢諾威世博會的展區規劃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主旨,把保護資源作為重要的議題。這屆世博會提出了“漢諾威原則”,其核心是“設計服務于可持續發展”。對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和生態城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設在愛知縣的瀨戶市、長久手町以及豐田市,博覽會會場的總面積約173公頃。會場的建設最小限度地影響現存環境條件,以保證豐富多彩的交流和表現。這屆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喻意人的睿智和自然的睿智共同發揮作用,提出了“讓地球充滿微笑,讓地球美夢成真,讓地球光彩照人,讓地球聲形并茂”的動人口號。
位于長久手町展區的日本館表達了重新連接漸漸疏遠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建筑物的表面用3萬株竹子的竹條編織而成,猶如一個巨大的蠶繭,其構思源自竹簾。“蠶繭”使展館可以避免直射陽光,并通過墻面綠化和間伐木材節省能源,構造良好的自然通風環境,整座建筑物可以說是一座新技術和傳統材料的試驗場。
縱觀150多年間舉辦的37屆注冊類世博會,它們都見證了時代的進步,記錄下世界的發展歷程。每一屆世博會無論規模大小,都標志著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從早期作為炫耀國力威懾鄰邦的工具,到兩次世界大戰前后和冷戰時期國際關系的晴雨表,再到如今日益關注的全球化問題,世博會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論壇和前沿,世界各國在這里為人類未來的發展集思廣益,共謀出路。
作為大事件,世博會對樹立舉辦城市的形象和威望,推動舉辦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促進作用。早期的世博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直接的、主動的,為世博會舉辦城市的建設奠定了未來空間發展的結構基礎。而在當代的世博會中,良好的城市環境質量、明確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切實可行的后續發展規劃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上海世博會主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特色是展示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未來,展示城市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展示城市的理想未來。上海世博會將大量利用老建筑和老廠房,體現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筑的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屆世博會是歷史上首次以“城市”為主題的綜合類世博會,解讀人與城市的密切互動關系。這一主題非常富有時代性,可塑性強、可展示性大、可參與度高,表達了全人類追求未來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5個副主題分別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城市和鄉村的互動”。主題的具體化和明晰化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展示性和可參與度,有助于提高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及各國人民對上海世博會的了解,有助于上海世博會理念的傳播,最終將有助于上海世博會品牌的塑造、深化和商業運作。
世博會主題演繹是一個體系,是貫穿一屆世博會整體框架、內容和過程的指導思想。主題演繹體系體現了世博會的核心價值觀和未來追求。
根據國際展覽局的要求,申辦國要向國際展覽局提交申辦報告。申辦報告是“命題作文”,其中關于主題的部分,要求有足夠的深度,“應有清晰精到的解釋,表明其內容是有道理的,意義深遠的,也是做得到的”。上海世博會申辦報告明確的4個副主題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國際展覽局考察團來上海考察,他們提到了發達國家對城市過度發展的擔憂,希望能增加對城鄉關系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又增加了1個副主題——“城市與鄉村的互動”。
根據《國際展覽會公約》的規定,世博會主辦方需要在世博會籌辦初期向國際展覽局遞交一份注冊報告,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世博會的主題深化和園區活動分類和介紹”。《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注冊報告》編寫建立了一個上海世博會主題矩陣圖,其X軸被設定為“尺度”(個人/家庭,人群/社會,城市/國家,地球/環境),Y軸為“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普遍),Z軸為5個副主題。要在X/Y/Z軸的每一個焦點給出一個恰當的“元素”,本身就是促使其往主題更深處去思考和挖掘的一個過程。2005年12月1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注冊報告》經過國際展覽局第138次成員國代表大會通過。在2006年11月發布的第一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參展指南》中,主題矩陣圖作為主題指南的一部分向參展者發布,隨后不久,烏克蘭就選擇了其中的4個主題元素為基本依據完成了主題陳述。因此,這種主題解讀方法對于幫助主辦方和參展方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主題、認識主題,以及尋找適合各自實際情況的詮釋主題的元素,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圍繞“什么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么樣的生活觀念和實踐讓城市更美好?”“什么樣的城市發展模式讓地球家園更美好?”這三個問題,綜合國內外有關研究的共識,上海世博局設定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圍繞這個前提,提出了上海世博會的“核心思想”和哲學基礎:城市是人創造的,它不斷地演進演化和成長為一個有機系統。人是這個有機系統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創新能力的細胞。人的生活與城市的形態和發展密切互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機系統與地球大生物圈和資源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擴大。人、城市和地球3個有機系統環環相扣,這種關系貫穿了城市發展的歷程,三者也將日益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對5個副主題進行了整合與重構,推出了5個副主題之下的5個“概念領域”,從而形成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內容結構:“城市人”、“城市”、“城市星球”、“足跡”、“夢想”。其中“城市人”、“城市”、“城市星球”在3個不同的尺度層面對主題進行聚焦和解讀。
城市人:在這個尺度上,關注的是城市內外的人。人是城市的細胞,也是城市的微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對其之外的人口同樣造成很大的影響,人類日益向“城市人”演變。
城市:這個尺度關注城市本身。城市內部結構復雜,各部分密切關聯、協同運行,具備有機生物體一般的特性與規律。
城市星球:隨著地球總人口數中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城市之間、城市和生態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密切。
“足跡”和“夢想”的主題都是在時間維度上探討人類在歷史進程中對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既關注歷史上經驗和智慧,也展望未來的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生活。
2009年4月28日,上海世博局公布了世博會5個主題館的展示設計方案。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的核心思想是:為了創建更美好的生活,必須同時兼顧人的需求、城市的需求、地球環境的需求,即“人、城市和地球三個有機系統環環相扣,日益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此,主題館對應設立了5個分展館,分別是“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地球”、“城市足跡”和“城市夢想”5個館。由來自荷蘭、德國、西班牙和中國的一流團隊分別對上述5館進行內容設計。
另外,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各展館中,不管是主題館,還是企業館和國家館,都有著鮮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