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通用的語言。在世博會這樣的世界性歡聚場合,如果沒有音樂的參與和助力,那將會使世博會失色不少。在150多年的世博會發展歷史上,音樂作為世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上海世博會開幕在即,公眾對上海世博會開幕式都有著諸多想象,就此,本報專訪了上海世博會開幕式音樂總監、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許舒亞。
主題曲最后一刻揭曉
記者:本次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將呈現怎樣的面貌?
許舒亞: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時間沒有北京奧運會那么長。組委會在一年前組成了導演組,我們從6個月前介入開幕式組織工作。在世博會開幕式的組織方面,我們首先要考慮音樂節目的主題,因為如果沒有定下音樂,節目就不能排演。我們工作的第一步是考慮節目的內容和比例,最重要的是主題。大家認為,音樂的主題應該包含中國元素、國際視野;同時,音樂設計要溫馨、大氣,有一種伸開雙手迎接世界各國的胸懷。
世博會開幕式上,重要的節目都是最新創作的,組委會專門邀請全國的作曲家和詞作家來寫作品,其中包括重量級的詞曲作者、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的音樂人;同時,開幕式上將會大量使用電子音樂元素,所以我們也邀請了很多電子音樂合成方面的專業人士參與到創作中來。經過數輪的挑選、審聽,我們最后把節目確定下來。這個修改的過程也是非常辛苦的,有時一輪修改一兩句歌詞,有時修改幾秒鐘的旋律,那么整個節目就需要全部重錄。
這次開幕式音樂創作的國際化程度較高,無論主創還是表演者都是這樣,這剛好體現出上海世博會的國際視野。2010年世博會是由中國來主辦,是在上海舉辦,但這并不是說這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球關注,開幕式的音樂創作也要體現這一點。
記者:現在很多媒體都在關注世博會主題曲。主題曲的內容和世博會的主題如何契合?
許舒亞:就像很多大型活動,包括北京奧運會一樣,它的主題曲只能在最后一刻揭曉。我們也是這樣。上海世博會主題曲將在4月30日晚的開幕式上公布,現在的猜測都是一些傳聞。世博會主題曲的內容和世博會的內容是一致的,但它的歌詞不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這么直接,而是自成一體。這次的主題歌我個人認為寫得非常好,相信很多人會喜歡。
記者:現在世博會開幕式的節目是否都已確定?您能否透露進行到何種程度?
許舒亞:目前所有節目都已經確定,但有部分的內容還需進行細化,使之更加精彩。
交響序曲《世博暢想》將首演
記者: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也將舉辦。本次活動上,您的交響序曲《世博暢想》將全球首演,能否介紹一下這部作品的情況?
許舒亞:“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于4月28日至5月17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今年也很巧,是“上海之春”50周年,所以主辦方選了50年的一些經典作品進行演奏,同時請了兩位作曲家創作新作品:英國作曲家卡爾·詹金斯用中國古詩詞創作交響合唱《知江南》,還有一位中國作曲家就是我。我的作品是交響序曲作品《世博暢想》。這件作品不算很長,但它以節奏、氣勢來體現,因為它的題目體現世博的主題,所以作品要呈現一種氣勢。從元素上講,我用了一些蘇州評彈的東西,在作品中穿插體現,其他的就使用管樂隊和弦樂的節奏感來呈現動感。這個作品創作的時間不長,而且是在正常的教學工作、世博會開幕式的籌備工作中找空余時間完成的。
每屆世博會音樂各有特色
記者:世博會發展的歷史也是世博音樂發展的歷史,有著從歌劇、交響樂到電子樂的趨勢轉變。您對這一發展趨勢是怎樣看待的?
許舒亞:我認為這個趨勢與音樂史的發展趨勢息息相關。1855年巴黎世博會舉辦之時,作曲家威爾第創作的《西西里的晚禱》,具有明顯的大歌劇典型特征。同時,這一時期也誕生了輕歌劇的類型,如1855年奧芬巴赫創作的《兩個盲丐》《巴-塔-卡蘭》等。小約翰·施特勞斯著名的《藍色多瑙河》于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奏響。那時候的世博會選用了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音樂創作也開始依賴科技而追求變化與創新。其中電子音樂成為創作者想象力的媒介,世博會也成為催生這種新的音樂形式的強力推手。比如1958年在布魯塞爾世博會上推出的《電子音詩》;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塞納基斯和斯托克豪森創作了《希比基-哈納-瑪》,這一電子音樂作品采用日本琵琶和響弦鼓創作而成。而當代的世博會,它的音樂就會加入電子音樂、視頻播放等新的元素——聽覺與視覺的結合,是現在音樂創作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大型活動的開展,它的客觀因素——場地巨大、聽眾的視聽需要等,大型活動的音樂面對的是更為廣泛的大眾,因而僅有傳統的音樂模式就不夠了,人們會覺得達不到聽覺的滿足,所以新的多媒體手段就呼之欲出了。
其實從時代的角度來看,當年世博會邀請施特勞斯等作曲家來創作作品,我們今天看這些作品是古典的、傳統的,然而在當年,它們也是偏重大眾口味的、比較輕松的作品。今天也是這樣,世博會是一個全球的大型活動,總體來說是要考慮它的受眾層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要考慮加入一些藝術化追求。
記者:您和本屆世博會開幕式音樂創作團隊的藝術家,是否在構思創作的過程中分析每一屆世博會的主題曲?您對這些主題曲有哪些印象?
許舒亞:我們逐一聽過,每一屆世博會的音樂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因為每一個國家在進行世博會音樂創作的時候,其所要宣揚的主題不同,每個國家的音樂發展史也不同。每一屆世博會產生的音樂都多少與這個國家的民族音樂有聯系,比如日本,它會把電子音樂與他們傳統的民族音樂相結合;在美洲舉辦的世博會,其音樂就會帶有濃烈的拉美風格。上海世博會的音樂,還是要追求和別的國家有所不同,中國元素多一些,但也不是“唯中國元素”;北京奧運會呈現的是一個民族的5000年歷史,所以會有四大發明等等元素,這是奧運會的節目、音樂所力求展示的。而這次上海世博會展示的主題就有所不同,不是歷史,而是呈現當下的東西。
記者:您在世博會開幕之后還會進行哪些方面的創作?
許舒亞:世博會開幕式后,我會稍作休息,之后就要投入世博會閉幕式的音樂創作和組織工作。
記者:世博會閉幕式的創作是否會使用原班人馬?
許舒亞:肯定不會是原班人馬,因為我們想邀請更多優秀的主創來參與世博會。世博會重在參與,而且這也將會體現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藝術創作的總體實力。
(本報記者 康偉 孟祥寧 云菲 張亞萌 駐上海記者 楊雪華 梁珺霞 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