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實施10年,陜西文藝在這期間的長足發展,無不追隨著、迭印著整個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腳步。25年前,我在專著《中國西部文學論》中曾經說到,西部文藝在新時期的發展,是一個雙向趨近過程,既是現代文化對西部的強勁召喚,也是西部文化現代意識的蘇醒和萌動。10年雖只是匆匆一瞬,作為這個時期陜西文藝實踐的參與者,驀然回首,竟有看不盡的風景,道不盡的風采。
(一)
陜西文學是帶著上世紀90年代“陜軍東征”的光環進入新時期的。“陜軍東征”被文學史界稱為新時期全國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那時候,陜西的小說更關注農村、更關注過去了的生活、更看重埋頭苦干。但在陳忠實那部以近現代史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之后,以賈平凹的直視當代生活的長篇小說《秦腔》為代表,近10年來的陜西文學,從上述的3個“更”中華麗轉身,轉向更關注當下生活、更關注城市生活或農村的城市化進程、更關注西部和秦地那些少被發掘的古典文化資源。這便有了《大秦帝國》(孫皓輝)、《烏爾禾》(紅柯)、《大平原》(高建群)、《青木川》(葉廣芩)、《老子》(張興海)等作品的集群性涌現。陜西文學隊伍在這10年中大面積更新,作協逐步淘汰了專業作家制度,實現了流動的簽約作家制度。一批搏擊在新世紀生活第一線的、年輕而有創造力的中青年作家,以簽約的方式組成了極具實力的新的作家方陣。太白文藝出版社策劃實施的“西風烈”叢書,整合文學資源,形成出版品牌,以空前規模推出百位陜西作家的百部著作。文學成果向文化市場多個領域的擴展伸延,正日益受到重視;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戲曲、歌舞劇、視覺藝術以及翻譯推介到國外,已經屢見不鮮。
(二)
“長安畫派”以“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和豐碩成果而蜚聲華夏。這個畫派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兩次文化西進。其創始者趙望云、石魯、何海霞都是由外地進入西部的藝術家,而在他們之前或同時,王子云、常書鴻、黃胄、徐庶之等人也進入了西部。他們以扎實的傳統功力來表現西部人物、西部風情和西部精神,又從西部生活中汲取營養實現筆墨的創新。
“長安畫派”的這“兩手”,已經成為陜西畫家的圭臬,陜西美術創作共有的精神追求。秉承這種精神,劉文西在多年的探索中創立了“黃土畫派”,很快凝聚了一批以西安美院為核心的畫家群體,他們幾乎每年都深入黃土地采風創作,佳作迭出。趙振川、石丹等一批西安美協的畫家則在父輩的足跡上不斷翻新,呈現出自己的新貌。王西京以重大歷史題材的巨幅創作顯示出沉甸甸的史詩分量,又以獨秀一枝的線條顯示出活躍的創造生命。他十幾次帶領西安國畫院群體在全國和港澳臺巡展交流,影響極大。繼諶北新之后,西安美院王勝利、郭北平的油畫,和以陳啟南、王天任、張琨代表的雕塑家群體,也以追求新、品位高而受到全國關注。無論是崔振寬的渾茫蒼莽、江文湛的隱逸高趣、苗重安規范中的莊重,還是陜西國畫院郭全忠、張立柱、邢慶仁的寫意風俗畫,都極具功力和創造性。
還有近年來,民間藝術收藏可謂滿天星斗,他們發揮市場經濟和私有體制的優勢,正在超越僅限于替國家博物館拾遺補缺的階段,逐步組合為幾大旗艦,像“關中民俗博物院”、“亮寶樓”、“經文牛文化博物館”等等,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特色,產生著愈來愈大的影響。
(三)
西安電影制片廠是西部電影的主體基地,上世紀80年代曾經以《紅高粱》《老井》《人生》等影片轟動全國,并因在柏林和東京電影節屢獲大獎而產生了世界性影響。90年代,西部電影一度走不出內容的單一性、藝術的樣式化和營銷的市場化,而稍顯沉寂。
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電影經過調整提高,以新的姿態走紅銀幕。楊亞洲的《美麗的大腳》、王全安的《驚蟄》、《圖雅的婚事》和《團圓》,還有《隱形的翅膀》,屢獲全國大獎而引發轟動。與原來的西部片比較,精英視覺正在轉化為平民視覺,冷峻的調子正在轉化為溫馨的調子,對西部的單維審視正在轉化為西部與現代世界的對話,在原有的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追求中,也滲進了后現代的種種探索。新西部片的重新崛起,以王全安拿回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銀熊獎,成為我國第一位拿回“雙熊”的導演,顯示出卓越的成功。
這10年中,西安電影制片廠在全國國有電影企業中率先改制,成立了集團公司;新成立的曲江影視集團和西安影視公司,也正在成為民營電影的旗艦。陜西曾經給全國輸送過張藝謀、顧長衛、黃建新這樣的電影高端人才,現在,又因為擁有吳天明、王全安、蘆葦、許還山、范冰冰、閆妮、姚晨這樣的藝術家而成為國家電影人才的高地。
電視連續劇《保衛延安》《大秦帝國》,電視大型紀錄片《大秦嶺》《望長安》《法門寺》,連續在中央電視臺和各地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大做“秦”字文章,大做西部文章,提升了陜西和西部的形象,使全國對這塊熱土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
(四)
趙季平音樂創作的全國影響早在上世紀就已經形成。開始他借助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原創力、影視音樂的傳播面,使自己心中的旋律飛進千家萬戶,《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好漢歌》等名曲曾傳唱大江南北。這10年,趙季平愈益沉浸于一種綿長幽深的文化氛圍之中,通過大型交響樂的潛心創作,打造自己的代表作,如《第一交響樂》《第二交響樂·和平頌》和交響組曲《喬家大院》。這些作品以宏闊的氣勢、高遠的情境和新穎的音樂語匯顯示出大家風范。他的聲樂作品如《斷橋遺夢》《故土情》等,更是一再成為央視歷屆青歌賽的熱門選曲和高等音樂院校聲樂教學的必唱歌曲。他用自己的歌涵養了許多像王宏偉、譚晶這樣的青年歌唱家。以趙季平為代表,包括崔炳元、韓蘭魁、張大龍、馮健雪、米東風、安金玉、和慧、鮮于越歌在內的陜西音樂家群體正在顯示著自己的力量。
西部大開發以來,市場經濟對音樂、歌舞、曲藝、雜技事業的激活和促進,甚為深刻,使其在重新組合中大面積走向市場。由于有曲江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區和陜西文化投資公司、陜西旅游集團公司、陽光麗都和神采演出公司以及其他民營企業的介入,持續多年舉辦了西安國際音樂節,成功引進世界級的大師和名劇與古都文化對話;現代民間音樂歌舞劇《蘭花花》《米脂婆姨綏德漢》和雜技情景劇《漢唐百戲》、陜西樂團音樂會,紛紛進入國家大劇院;實景舞劇《長恨歌》在華清池現場演出超過千場,成為西安旅游的一大品牌;王木犢劇場火爆市井,陜西曲藝重現生機。
(五)
秦腔是秦人之魂。有人開玩笑說,不重視秦腔的發展在陜西當不穩官,當不好官。一方面,要保護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腔,另一方面,作為現實生活中民眾不可或缺的藝術欣賞活動,古老的秦腔也面臨著從內容到形式的革新。以陳彥為院長和藝術帶頭人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秦腔的現代創新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創作的《留下真情》《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等秦腔現代劇,以及西安秦腔劇院的《柳河灣的新娘》,直視當代現實生活和當代人的精神構建,藝術上處處傳統又處處出新。由于有李梅、李東橋、李小鋒、李娟、任小蕾、候紅琴、惠敏莉等朵朵“梅花”精美絕倫的表演(陜西有18位獲得全國梅花獎,該劇院就占10位),不僅成為當代秦腔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珍寶,而且囊括了各類全國戲劇獎項的最高獎,進入國家劇目精品庫,多次巡演全國,被各地方劇種移植。陜西電視臺精品欄目《秦之聲》將秦腔藝術的創新成果收攬殆盡、廣為傳播,可以說是秦腔現代化、大眾化的標志性展廳。
陜西京劇團是京劇大師尚小云、徐碧云、王金璐先生經營過的劇團,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先生曾主持該團近20年。近年來,他們以京劇新劇目《雷雨》和《風雨老腔》再度引發了全國關注。
陜西電視臺和西安電視臺推出的《都市碎戲》和《狼人虎劇》,以現代傳媒手段策劃、組織群眾性的短劇短片創作和制作,引發兩臺收視熱潮,培養扶持了幾百個民間小影視公司和成千上萬的電視短劇的業余從業者。以這樣的小打小鬧而成大氣候大風景,以業余戲迷的自發組合而形成戲劇產業鏈,實屬罕見。
農民戲劇節、大學生戲劇節、梅花獎藝術團下基層等等活動,使陜西劇協的工作勃然而有生氣。
(六)
西部大開發10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藝工作,陜西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對文藝工作指導有力、服務有效、思路有方,以抓評論評獎來實施引導,以抓文化產業來組合資源,以抓大型文化活動和精品創作來打造品牌,帶動全局。陜西省文聯所屬各協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聚隊伍,活動豐富多彩,在全社會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醞釀多年的陜西文藝最高獎“陜西文藝大獎”終于實施,已經頒發兩屆,對全省文藝界產生了極大的激勵和鼓舞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藝術成就獎,表彰了一批成果卓著的老藝術家,使之成為帶動陜西省文藝界的楷模。大型采風和送溫暖到基層活動,堅持多年搞了18次,跑遍了全省11市、70多區縣、2000多鄉鎮廠礦,舉行大型演出100多場,小型演出200多場,現場觀眾近4萬人,義務贈送群眾書畫作品15000多幅,發表各類文藝作品和新聞稿件1700多篇200多萬字。凝聚文藝家之多,受益群眾之廣,社會反響之大,前所罕有。此外,陜西省文聯舉辦的“百花迎春”文藝晚會和新年音樂會已經成為陜西省上元旦春節期間的文藝大餐。與中國文聯合辦的千人黃河大合唱,是大合唱誕生60多年來首次在黃河壺口瀑布現場演出,經中央電視臺等十幾家媒體報道,引起海內外的反響。
陜西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慢,但西部大開發10年來,迎頭趕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家級的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繼打造大唐芙蓉園之后,又打造了曲江池、大唐不夜城、法門寺、大明宮等集群性的文化產業區。現在正在打造臨潼旅游文化區和延安紅色文化區,面對全國惟一以“文藝”命名的西安文藝路的全面改造、提升工程也已啟動,組建中國西部文藝星城,打造中國百老匯的藍圖正在實施。
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還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走出行政屬地、走出行業局限,將文化產業由曲江區做到未央區、臨潼區,由西安市做到寶雞市、延安市甚至外省(甘肅、寧夏)。他們以全局性的大思路,用文化品牌改善社區文化環境,提升社會生活質量;又以社區含金量的飆升,反哺文化產業和文藝創作,很快進入良性循環,實現了雙贏。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已經成為國家品牌而蜚聲海內外。
我在這里要寫下段先念、張小可、王勇、王勇超、馬明選、王樂、呂建中、曹彥等一長串文化產業帶頭人的名字。是他們使陜西文藝由作者—傳者—受者的傳統小循環,轉型、提升成為策劃者—創作者—經紀人—傳播營銷人—廣大接受群的現代大循環。
(七)
陜西文藝10年來的繁榮和興盛,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文藝界領導和同仁的努力,二是遇上了好的時代環境。若說好的環境,特別要強調兩點,那就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市場經濟給予西部和陜西以強大文化自信心和嶄新的發展空間。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陜西文藝較早較快地實現了發展方式和內部結構的轉變,由過去只重視文藝家的個體創造力,到重視群體的文化策劃力、文化創造力、文化執行力和社會影響力;由過去的伸手要錢或窮日子窮過,到文化產品營銷和文化資源運作的全面展開。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新觀念和高科技也不斷融入,成為文化生產力的新要素、新動力。
歷史和時代總會給我們提出這樣那樣新的要求,讓我們舉起雙手迎接新的挑戰。
(肖云儒 陜西省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