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格薩爾》是迄今世界上最長的一部“活形態(tài)”的英雄史詩,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范本,又是多民族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見證,是為多民族共同享有而不可多得的一部“口頭傳統(tǒng)史詩”,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最高成就。它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美學欣賞價值和原生態(tài)的文化價值。
早在1776年國外學者就開始涉足研究《格薩爾》。現(xiàn)在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它。從18世紀70年代以來的200多年當中,國外已用英文等10多種文字出版《格薩爾》的部本150多種,發(fā)表《格薩爾》的研究論著300多部(篇),涌現(xiàn)出帕拉斯等一批著名的研究專家。國內對《格薩爾》的研究更是方興未艾,早在400多年前,以覺囊達拉那塔、第六世班禪華旦益喜、章嘉若必多杰等為代表的藏族學者開啟了《格薩爾》研究的先河。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格薩爾》的搶救、挖掘、搜集、整理、翻譯、出版、研究和保護等工作十分關懷,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搶救、搜集和研究等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間,連續(xù)3次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格薩爾》的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各項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加大了民族民間文學的搶救和保護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西部大開發(fā)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對《格薩爾》工作的支持力度,使我省的《格薩爾》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迄今為止,在全省《格薩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撰寫出版《〈格薩爾〉文化散論》等6部研究專著,編纂出版幾千萬字的大型資料書籍《格薩爾學集成》(1-5卷),在省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有關《格薩爾》的研究論文60多篇;先后整理出版藝人說唱本和民間搜集的各種部本48部,收集藏文原始資料93條(本),其中各種手抄本75部,木刻本8部;已漢譯原始資料42部,共70多本。承擔國家級重點項目——《格薩爾》精選本(40卷)中的《霍嶺大戰(zhàn)》(上下冊)等9部8本史詩,約400多萬字,該項目已順利通過中國社科院的終審,并全部出版發(fā)行。發(fā)現(xiàn)說唱藝人200多名,并優(yōu)中選萃,為88位藝人建立了藝術檔案;已普查、記錄、考證400多個《格薩爾》遺跡點、80多種《格薩爾》遺物、100多種音樂曲調;刊印內部資料本10多部、內部刊物10多本。為整合資源,發(fā)揮特色專業(yè)優(yōu)勢,2005年,青海民族學院和青海省《格薩爾》研究所進行了教學科研上的合作,從2006年起,招收了《格薩爾》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共同開展了學術研究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2年成功舉辦了第五屆《格薩爾》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蒙古共和國等國及西藏、四川、云南、甘肅、內蒙古等兄弟省區(qū)的專家學者120多位參加了會議。2007年7月,舉辦了首屆全國《格薩爾》藝人演唱會暨學術研討會。總之,通過全省《格薩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格薩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05年5月,國務院將《格薩爾》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國家命名了我省著名藝人才讓旺堆、達哇扎巴為《格薩爾》杰出傳承人。2009年9月,《格薩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梢,保護、研究、宣傳、推介、開發(fā)利用《格薩爾》史詩,已成為各級政府、國內外研究者、實踐工作者的共識和高度關注的一項工作。這也是西部大開發(fā)以來,我國政府堅持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最有力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