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市民和藝術在文化市場中相逢相知
由西安、廣州、成都、武漢9城9報聯合發起的 “首屆全國9省市藝術聯展”,推出實力派和潛力派的中青年畫家,給社會贈送“藝術大禮”,實在是件好事情。
前不久,我和十幾位書畫家去長慶油田參加油田書畫院成立筆會,數百位油田職工下班后聞訊趕來,為了能夠得到一幅作品,可以在你身邊等一兩個鐘頭。長慶油田的業余書畫家也參與了筆會,他們中馬上要出自己作品集的,竟然有幾十位。那天我就給十多位職工的書畫集題寫了封面。那情景讓我想起兩年前去甘肅隴東幾個縣,那里是國家級貧困縣,可書畫市場很火爆。隨便走進村頭巷尾哪戶人家,廳堂里,中堂、對聯必定是中規中矩的。
渴求藝術渴求美,本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追求。人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好,活美。但現在還有相當多的民眾,難有機會和藝術品親近。情況很復雜,有經濟能力問題,有文化隔膜問題,也有文藝界為底層著想不夠、著想得不到位的問題,且不去細談。針對此類問題,過去大多是將主要責任方放在文藝界身上,總是通過反復的、不厭其煩的教育和提倡,來啟迪文藝家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良知。這當然必要,也有成效。近年來,我們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開,一方面增大政府文化投入,加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一方面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城市和鄉村、高端和低端的文化流動,成效就更明顯了。
遺憾的是,眼見大投入、大制作、大產出的文藝作品和文化企業,巨無霸般在大都會應運而生,如何讓城鄉普通民眾更好地享受藝術品,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像9城9報畫展這樣,抓中青年藝術家、抓實力派潛力派書畫家,抓中小型演出和小成本影視,拓展藝術品生產、營銷渠道向社會的擴展,就不失為一種辦法。
還有一種情況,藝術品到了坊間和鄉間之后,有的很受歡迎,被熱傳熱捧,像穿越小說、玄幻小說、動漫、動作片和好萊塢大片,還有年畫、十字繡,等等。但在國家掏錢建起來的農家書屋中,我也看到過有的書籍積滿了灰塵。問題在,受熱捧的藝術品未必都是優質,而被冷遇的作品又常常正是優秀之作。對此,過去我們常常詰難藝術接受者審美取向和文化素養有問題。其實可能另有原因。流行和熱捧的藝術品,其實有時和質量沒有必然的關系,倒是直接和現代傳媒(紙媒、屏媒、聲媒、網媒)、現代文化市場和現代科技手段是否介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通過以上幾種現代文化手段,藝術品轉化為時尚和品牌之后,春天就會不期而至。如果經典作品、優秀作品,或通常說的高雅作品,能放下架子與市場和傳媒結緣,或適應市場作相應的俗化包裝,傳統就會轉為當下,小眾也就會變為大眾。當下書畫市場上,一大批經典作品和藝術大師的走紅,經央視《百家講壇》推出后,《論語》、《史記》、《道德經》等古代經典的走紅,都證明了這一點。
政府和法規層面也應該有大動作。譬如說,至今沒有見到運用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益杠桿來推動中、小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投資的、十分給力的政策和條例。富足起來的國家完全可以用政策性投入來拉動文化資本向基層文化市場的快速流動。
一個成熟的藝術品市場,有著內在的質量汰選和培育機制。大眾鑒賞水平的不斷提升,必然會影響市場導向和價位漲落,引發一輪又一輪質量的競爭。無論雅藝術還是俗藝術,在這種汰選機制中,都將面臨不斷提升質量的壓力。“通俗”并不是對藝術質量的一種貶稱,提升“俗”藝術的質量也不是要將“俗”提到“雅”的范疇,而是要提到“精”的層面。通俗與精品并不相悖。俗藝術自古以來就有精品,如楊柳青和鳳翔的木版年畫,陜北的剪紙,戶縣的農民畫等等,它們是民眾和藝術親近的山澗上堅固的小橋。
市場的主體是消費者。文化市場是文化消費民意和民眾藝術水平的主要顯示器。如何根據市場信息、運用市場杠桿,讓每一個普通人與藝術相逢、相知、相融,這是一篇大文章,我們才剛剛開了個頭。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