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為何不能抵押擔保
最近,筆者一位旅居美國的的朋友因為在國內投資資金周轉不開,急需一筆巨款。她拿出一批自己家族收藏多年的古畫和近現代名畫,想到國內的銀行去做抵押擔保貸款。但是,她走訪了多家國內銀行都吃了閉門羹。她百思不得其解:拿藝術品去銀行做抵押擔保貸款,在海外本是一件尋常事,為什么在國內就行不通?
藝術品數據庫不完備
就這一問題筆者曾經與國內銀行界人士多次交流,國內銀行界實際上很想在藝術品的抵押擔保方面試一試水,吃吃這塊“肥肉”,但這一業務遲遲未開,主要原因是國內藝術品市場上不少藝術品的來源、流通狀況不透明不真實,缺少可靠的流通數據,再加上贗品橫行,誠信問題始終未能在制度層面解決。因此,講究風險控制和信用的銀行雖然有心于此,但也不得不謹慎行事。
國外的藝術品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后,通過完備的數據庫誰都能查到最初從哪個畫廊流出、價格多少,保險公司和銀行的評估專家在做鑒定和估價時有確切數據可作參考。顯然,藝術品數據庫的完備和準確為市場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提供了基礎。梅-摩西藝術品指數是近年來在西方繪畫市場受重視的分析工具。該指數的創建者之一、曾經任教于美國紐約大學的梅建平教授說,他們的開發團隊早就準備推出中國藝術市場的梅-摩西藝術品指數,但迄今未成。其原因就在于中國藝術品市場有200多家拍賣公司,交易分散,讓人難以把握整體情況;更重要的是,不少拍賣公司的拍賣記錄不真實,拍品的來源也不清楚。許多藝術品在流通領域來無影、去無蹤,根本沒有留下痕跡。
贗品多讓抵押擔保退避
銀行抵押必須對資產進行估值,而對藝術品估值要求有法律承認的鑒定體系和身份證明資料,目前國內藝術市場做不到這一點。在歐美比較成熟的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如要作為資產在銀行擔保、抵押和變現,銀行開出的清單必須十分詳盡,其中包括:藝術品的彩色照片或反轉片、保存情況的專家報告、藝術品的來源報告、展覽資料、拍賣或畫廊成交記錄。其中藝術品來源一項,在金融機構估值的評分體系里面至少占到5%的比例。但是,在國內這樣一個缺少可靠真實的流通記錄的藝術品市場,如何能讓銀行放心呢?
中國書畫贗品多也是國內銀行對藝術品抵押擔保業務退避三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迎來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連續5年的高速發展期,這也令中國書畫的造假登峰造極。以張大千為例,如今拍賣會上號稱張大千的拍品鋪天蓋地,有市場人士一語道破天機:“不是張大千留下的作品多,而是現在仿冒張大千書畫的水準越來越高,足以令最權威的鑒定師有時也會看花眼。”
目前的藝術品造假,已形成了區域性的分工。如上海仿陸儼少、程十發,廣州仿高劍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魯,香港仿林風眠、陳之佛,臺灣仿張大千、黃君璧等。其中的造假手法千奇百怪,齊白石的工筆草蟲畫向來身價不菲,一只“草蟲”以數萬元計,于是有的所謂齊白石作品竟然出現了七八只草蟲的乖張情形。齊白石生前潤單上向有“橫幅不畫”的聲明,近年來拍賣市場上卻冒出了大量齊白石的橫幅畫。現在造假已經從過去的個體做假發展成為團體做假。從造假的原料(如紙張、筆墨)到設備、人才一應俱全,令收藏者防不勝防。 張立行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