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拍賣:藝術市場的新興勢力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2011年秋拍報告,2011年秋季油畫及當代藝術成交率為歷年最低,僅為47%,一些青年藝術家由于市場根基不穩而紛紛遭遇流拍。而珠寶翡翠、鐘表拍賣、國內外名酒等奢侈品的拍賣占有的市場份額卻比以往都高,2011年秋拍的成交總額為31.28億元,環比上一季度5.35億元增長了25.93億元。究竟哪些原因讓奢侈品拍賣富有如此魅力?
翡翠珠子項鏈 中國嘉德供圖
Richebourg Grand Cru,1978年 香港佳士得供圖
MOULINIé,BAUTTE & CIE制 香港佳士得供圖
全球奢侈品拍賣掀起熱潮
雖然奢侈品拍賣在國外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對于國內藏家來說,還是近幾年才逐漸興起的概念。能夠引領全球奢侈品拍賣市場的,要數佳士得、蘇富比等幾家國際著名的拍賣行。據統計,2011年佳士得珠寶及名表部門共創下4.445億英鎊(7.157億美元)的業績,較2010年增長40%。即使不計伊莉莎白·泰勒專拍帶來的1.44億美元的成交額,其增長也已經達到12%。這樣的成績使佳士得穩占62%的全球市場份額,連續18年引領全球珠寶及名表拍賣市場。而蘇富比拍賣行在去年也不甘示弱,據統計,蘇富比2011年全球洋酒拍賣總成交額達6.67億港元(8550萬美元),創蘇富比41年來洋酒拍賣史中第二高紀錄。
在全球奢侈品拍賣高潮的影響下,國內許多拍賣行對奢侈品拍賣也越來越重視。以國內最大的拍賣公司北京保利為例,去年秋拍中推出的“金玉盈枝”名貴珠寶與翡翠專場成交額近1.6億元人民幣,近400件珍寶璀璨奪目,稱得上是大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珠寶拍賣盛事。其中前4位千萬拍品均為翡翠佳作。標號為LOT A822的帝王綠翡翠配鉆石項鏈套裝經過多輪競拍以2047萬元成交,成為全場最高價。鉆石、彩色貴寶石及多種首次露面大陸拍賣市場的珍稀寶石,也得到了藏家的推崇。良好的成交狀況不僅說明成熟買家審美的個性化、趣味化發展,也說明了大陸珠寶市場的活躍和開放。
洋酒拍賣拉開春拍大幕
奢侈品拍賣在時間上比較靈活,既可以作為專場出現在春秋大拍中,又經常活躍于平時的四季拍賣、精品拍賣會上,還可在春拍和秋拍之間作為獨立的專場拍賣。如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就在2011年秋拍結束、2012年春拍之前舉行名酒拍賣,其成交率和成交價格頗為可觀。
香港蘇富比在2012年1月14日舉行了今年的首場洋酒拍賣“珍稀佳釀——特別呈獻Bordeaux Winebank波爾多珍藏”拍賣會,總成交額為4406萬港元。最高成交拍品為羅曼尼·康帝1990年,以每箱184萬港元成交。此次拍賣還出現了三瓶罕見的1.5公升裝凱歌酒莊直遞的頂級香檳,分別出產于1921年、1929年及1947年,由同一位中國內地香檳藏家以超越高估價的價錢投得,成為當天拍賣會的焦點。對于此次拍賣結果,蘇富比亞洲區洋酒部主管樓柏禮認為:“勃艮第佳釀、香檳及加州佳釀于本拍賣中表現持續出色,年份久遠之波爾多也不惶多讓。過去兩年拍出的年輕波爾多佳釀數量可觀,并已創出歷史高價,故今天多組數以箱計之同一年份的波爾多佳釀,需求較前回落。”
無獨有偶,2012年2月10日,香港佳士得也以“佳士得名釀:亨瑞·賈耶私人窖藏”作為2012年的首場拍賣。此次拍賣呈獻了一批直接出自傳奇窖藏大師亨瑞·賈耶的勃艮第佳釀。102件拍品在拍前預計成交總額超過2000萬港元,最終成交額達6602.97萬港元,而且成交率也高達100%。這場成功的拍賣也再次證明了香港在珍罕名酒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富人的游戲還是未來增長點?
奢侈品被人稱為“富人的鴉片”,其主要還是作為實用品和消費品而出現,如果單純作為投資品則需慎之又慎。作為紅酒市場上的晴雨表,拉菲在2012年春節前后就經歷了一輪暴跌,最高跌幅竟達45%。即使在最受追捧的中國市場,拉菲的價格也出現了8年來的首次下調。拉菲價格的暴跌傳遞著某種危險信號,一部分拉菲投資者面對猝不及防的虧損,投資紅酒的信心開始動搖。其實這樣的價格調整并非偶然,2011年拉菲價格的上漲本來就有游資炒作的因素在內,而且專門偽造拉菲酒瓶的黑心商人大有人在。據傳,有人甚至在一年內賣出了70多萬個假拉菲瓶塞,就連有些大拍賣公司在舉辦酒會后也不得不將酒瓶砸碎,以防流入造假市場被人利用。混亂的投資環境極大地動搖了將奢侈品作為投資手段的買家的信心。
去年秋拍中,北京長風11月24日在宜興舉辦的“中外名酒佳釀專場”成交率高達99.38%,緊接著11月25日的上海榮寶齋“名酒佳釀專場”的成交率也高達99.16%。今年1月2日,西泠印社“中國陳年名酒專場”的成交率更是達到了100%。然而拍賣價格是否能夠完全反應奢侈品的價值和市場的真實狀況,還有待質疑。許多了解市場的業內人士都認為不該過于看重拍賣結果,因為拍賣場表面的紅火很可能是幾個人之間相互倒賣、自娛自樂。剛進入市場的參與者既不知道是不是真成交,是不是交了那么多傭金,也看不透作局者花點小錢制造的假象,而幕后的利益輸送永遠不足為外人道。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