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協秘書長李衛東:減關稅利于行業發展
7月4日,“2012全國拍賣業標準宣貫活動”在京舉行,其中在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拍賣企業的等級評估與等級劃分》最為藝術品拍賣業界所關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秘書長李衛東在接受《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周刊》專訪時表示,該標準更詳細地規定了企業的規范運作,但是目前影響藝術品拍賣行業的最大難題是海關關稅過高。
>>標準
國標首評結果即將出爐
《拍賣企業的等級評估與等級劃分》雛形于2001年制定,至今共評了7次,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上升為國家標準。作為該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李衛東稱:“該標準主要為了綜合性評價一個拍賣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前比較注重拍賣企業經營業績這類硬指標,現在則更注重軟指標,比如規范性、誠信度等。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單一業績指標到綜合考量?!?/p>
據了解,在藝術品拍賣企業中,目前達到AAA標準的只有兩家,分別是嘉德和翰海。李衛東介紹,有的企業雖然綜合得分已經達到AAA標準,但是由于沒有達到評估原則,比如要求企業成立于評估基準日三年以前。而在成為國家標準后,中拍協計劃每兩到三年對企業展開一次資質評定,并及時上報有關部門,而最新的評定結果將在今年底明年初出爐。
>>鑒定
鑒定資格需要立法支持
本次實施的國家標準中,拍賣規范性和拍賣誠信度兩類指標被列在最前面。誠信問題在鑒定方面尤其突出。拍品的鑒定問題,公眾普遍將這個責任落在拍賣行頭上,李衛東覺得拍賣行在這方面有點躺著“中槍”的味道。
“拍賣企業沒有鑒定的責任,他們只對送來的物品是否可以上拍做內部認定,不負責對外鑒定。鑒定應該是個單獨的行業?!睋私?,文化部現正與中拍協以及研究機構聯手,起草關于文化市場管理方面的文件,鑒定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將在文件中做細致規定。
“目前在委托人民大學法學院起草該文件,還在初期階段,鑒定被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規范鑒定是個艱難的課題,如果鑒定可以按注冊會計師的模式,鑒定人要簽字負責,在遇到糾紛時也要承擔法律責任。按照這個模式,從鑒定資格認證上進行探索或許是條道路。靠政府統一管理還是讓市場自然淘汰,還需要深入摸索?!?/p>
鑒定這個文物藝術品行業的老大難問題,如果能出臺相關政策,做到有法可依,必將對整個行業形成良性指引。這個文件何時能上交文化部?李衛東表示,文化部要求越快越好,但是難度很大。一個部門的文件不能支撐完整的鑒定體系,鑒定資格認證體系只有得到立法的支持,資格制度才有可能建立起來。
>>自律
不規范企業年檢將受限
規范運作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根本。早在2009年底,針對藝術品拍賣是否規范運作的問題,商務部就已發布《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行業標準。該規程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實施,里面對藝術品拍賣全過程做了詳細規定。中拍協在進行藝術品達標企業的評審工作時,正是用該規程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企業是否規范運作,并派專人進駐拍賣企業現場監督流程。
李衛東表示,中拍協依據拍賣法的規定一直積極履行對企業的自律和監督職能。2011年6月10日中拍協正式發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56家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成首批成員,承諾遵守“自律公約”。這個公約對藝術品拍賣企業有監督指導的作用。李衛東表示,簽約的企業有責任按照公約要求進行自律,嚴格抵制假拍和拍假行為。對于違反公約的企業,將被責令退出公約,同時中拍協將發布公告進行譴責。
“誠信問題除了要求企業自律,也需要通過各種辦法聯動,我們希望工商、商務能夠聯合起來對企業進行監管。有劣跡的企業我們都有記錄,將適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作為年審、升級等的考量?!?/p>
>>扶持
降低關稅利于行業發展
對于此前嘉德以及多家拍賣行進軍香港的消息,李衛東分析,拍賣行出海也屬無奈之舉。目前最緊迫的問題就是關稅過高。拍賣行集體去香港,這將對內地的稅收和市場造成巨大損失。
2012年初,三類藝術品進口關稅稅率由12%降至6%,但李衛東表示,17%的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相對國外還是較高??梢灶A見的是,關稅問題已經影響到今年的秋拍市場,尤其對于規范的企業而言。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容量和國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李衛東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藝術品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很大。但是需要國家給予市場一定的優惠政策才能扶持一個行業良性發展。
■熱議:鑒定
用市場來淘汰更可行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
鑒定相對于行政手 與否,加強監管只是一方段,用市場的方式大浪淘 面,最終還是靠自律。目沙可行性將更強。在國 前市場淘汰的作用已經際上并沒有用國家的力 顯現,自律性不強的拍賣量去監管藝術品真偽,更 行自然沒有人去。另外,多的是依靠專家資歷來 競買人加強鑒別能力同進行藝術品鑒定。真假 樣重要。
建立誠信體系更重要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
我認為這個事情本身非常好,但是客觀事實上是做不到的。鑒定分三種方式。一是目鑒,任何一個專家經驗能力都是有限的;二是文獻佐證,看歷史上是否有記載,但不管哪個時期這些文獻形成時都是有爭議的;三是借助儀器辨別,但也不能保證100%準確。出臺政策不能消除浮躁,應該把鑒定的權力交給競買人自己,建立誠信的社會體系更重要。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