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入股中國文化企業
外商入股中國文化企業
在夾縫中磨合 在爭議中共贏
編者按:經歷過入世第一個十年的摸索與發展,中國文化市場日益成為全球文化市場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步伐不斷加快,其進入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如參股、合資、項目合作、投資影院和劇場等硬件設施等,外商多路出擊,布局中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的節奏也在加快,外資和中國文化產業開始步入了一個懷疑、謹慎與希冀、期待共存的磨合期。本刊特對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方式進行案例歸納與分析,探討外資進入對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影響。
商務部日前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今年1月至7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同比下降3.6%,其中7月全國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同比下滑8.7%。對此,英國銀行業巨頭巴克萊銀行等海外金融機構認為,中國政府現在更關注外國直接投資的質量及其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因此,這些機構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外資直接投向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務業領域。
而根據國內一家咨詢機構的報告顯示,隨著國內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過去幾年來,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步伐也不斷加快,外商或直接入股中國文化企業,或與中國文化企業合資成立新公司,為未來全方位進軍中國文化市場進行布局。然而這種形式的進入,除了在政策上遭遇一道道門檻,還要面對中國社會的適應過程。
入股與合資 多存在于影視行業
今年5月14日,中國電影發行商博納影業集團在納斯達克公開宣布:博納影業已獲得來自美國新聞集團的戰略投資。根據協議,美國新聞集團將直接向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冬購買博納影業集團19.9%的股權。
這一消息的發布在業界掀起了極大的波瀾。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表示,博納影業集團多年來致力于內容制作和院線拓展,而新聞集團也有一定的電影制作經驗和內容資源,雙方的合作有利益結合點,因此,在他看來,這個合作將帶來一個互利共贏的結局。
而且,“由中影、華夏兩家國字號專營引進電影的政策,短期內不可能發生變化。但是外資通過控股和合資形式,參與正在飛速擴張的民營影視集團的方式,可以迂回確立自己在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市場上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擴大自己制作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份額。這才是促成這樁收購案最關鍵的根源?!睒I內人士分析說。
而新聞集團入股博納,并非是影視產業中外資入股的首例。早在2005年,Tom集團就曾收購過華誼兄弟35%的股權,而Tom的加入,也為華誼兄弟發行上市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更早之前,華誼兄弟曾與哥倫比亞公司有過一系列的合作。這些成功的經驗歷歷在目,今年華誼兄弟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成立新公司也就不足為怪。
然而,為何參股合資等多出現在影視領域?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種種跡象說明中國電影行業已經基本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比較成熟的運作體系。因此有人說,此次新聞集團在這個時候出資收購,多少帶有“下山收桃子”的意味。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分析認為,相比獨立運作或者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直接入股已經上市或者有能力上市的國內大型影視企業,可以讓外資集團更有效率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并且避免風險。而且博納影業無論在院線還是發行上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吸引新聞集團的重要因素。
外資入股的門檻 不只存在于政策上
記者注意到,雖然外資目前已介入中國的演出、影視、游戲、藝術品和旅游等多個文化領域,然而,資本的趨利性以及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十來年的經驗,使得這些外商進入中國文化產業過程時,在野心勃勃的同時持有了更多的謹慎。加之國內優質文化企業的稀缺以及我國政府對于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的諸多限制,除了影視和出版等少數領域,使得外商直接入股文化企業的案例仍不多見。
記者在今年開始實施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中看到,其中“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與“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關于文化和娛樂業領域的闡述相較于2007年修訂版本并沒有任何變化,比如允許適度引進外資進入國內演出市場,允許外資與內資合資、合作成立演出經紀機構、興建演出場所,但中方應當控股并占主導地位。
而此前由文化部等5個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了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的條件。這份《意見》降低了部分文化產業的準入門檻,比如允許外商以獨資或合資、合作的方式設立包裝裝潢印刷、書報刊分銷、可錄類光盤生產、藝術品經營等企業。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允許外商以合資、合作的方式設立出版物印刷和只讀類光盤復制等企業。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