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揭示戲劇產業化現狀
由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打造的舞臺劇《資本·論》自2010年首演至今仍反響熱烈,獨特的金融題材以及創新演繹引發了戲劇界一系列關于資本的熱議。去年底,該劇作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保留劇目,繼續在上海、香港等地演出。
該劇根據馬克思著作《資本論》改編,由喻榮軍擔任編劇、何念導演,劇中主人公以一場“戲劇帝國”的黃粱夢,掀起對于資本、金錢、物質的思考和討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現在的市場經濟社會中,你總逃不脫資本這兩個字。大到政治經濟上層建筑,小到明星八卦家長里短,很多事情撕開其虛表,究其根本還是資本在作怪。”在喻榮軍看來,資本是把雙刃劍,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能使人一步登天,也能讓人落入萬丈深淵。人要懂得更加全面真實地看待資本。在戲劇形式上,舞臺劇《資本·論》最大的不同在于題材與樣式。剛開始觀眾在劇場里看到的是一場正常的話劇演出,慢慢地演出變成了現場發生的事情,然后又變成寫實的話劇,接著又像是紀實劇,再后來就變得越來越荒誕……
近日,北京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楊乾武發表對該劇的評論:“《資本·論》真的不是《資本論》,主要說的是劇院與金錢的關系。劇院里一個罷演小子輕而易舉玩轉金融及產業,一邊欺辱仍想繼續搞戲劇的領導們,一邊收購劇場終于搞死戲劇,其實表現了戲劇人對當下瘋狂的文化產業大潮及劇團體制改革的恐懼。”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乾武表示,當下的文化產業大潮里,戲劇也搭上了快車,但形勢并不容樂觀,很多產業化的舉措都是泡沫式的虛假繁榮。“全世界要說戲劇產業化的,只有英語世界里幾個成功的音樂劇,演出長達十幾年,都是觀眾買票支撐。中國音樂劇才剛起步,而話劇稱得上產業化的可能只有孟京輝的戲。”楊乾武認為,中國地域廣闊,像孟京輝、賴聲川以及個別戲劇團隊的戲,全國巡演下來能有不菲的收益,但要說戲劇市場因此可以產業化操作還言之過早。
在楊乾武看來,戲劇產業的根基在于消費群,能依靠觀眾長年自發買票才叫產業。就算以演出繁榮的北京來說,戲劇觀眾還不如北京的車多,根本不足以支撐起市場。而現在全國熱烈討論的演出院線、演藝集聚區等。楊乾武認為,某種程度上存在大量的浪費。他說道,現在部分演出院線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才賴以維持的,還有個別吸引到投資的案例,但能否獲得回報尚未可知。另外,每年的戲劇生產也很多,但都屬于在市場中無法生存的戲劇,存在大量浪費。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