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為上海首拍拿出壓箱貨 朵云軒不盲從熱點
榮寶齋秋拍預展現場
徐悲鴻《日行千里》
吳昌碩、齊白石《竹石雙壽》
百年老店榮寶齋進軍上海,昨起在上海四季酒店舉行榮寶齋 (上海)拍賣公司的首次大型藝術品拍賣預展,24日正式舉槌,而12月14日,上海的百年老店朵云軒也將在四季酒店舉辦大型秋拍,南北兩大巨頭展開擂臺賽格外惹眼,但大家更關注的卻是兩大巨頭能否協力把上海藝術品拍賣這塊蛋糕做大的同時,張揚一種收藏的文化品格。
榮寶齋:為上海首拍拿出壓箱底老貨
榮寶齋此次上海首拍拍品總估價10億元,包括中國書畫、榮寶齋收藏書畫、中國十大名家書畫、名家小品暨當代書畫、書法暨古代繪畫、古董、名酒佳釀等9個專場1196件拍品,而開場就是 “共飲一江水——中國書畫”專場。榮寶齋方面表示,這個開場喻示南北情誼,北京百年老字號榮寶齋入駐上海,有著對南北藝術品市場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的期盼。去年北京藝術品市場成交總額超過350億,上海卻只有40多億,在榮寶齋掌門人馬五一女士看來,上海無疑是藝術品拍賣可以奮發有為的 “藍海”。
有著 “民間故宮”美譽的榮寶齋此次特別帶來吳昌碩、任熏、任頤、吳湖帆、唐云、程十發、謝稚柳、陳佩秋等海派名家的精品,其中陳佩秋的 《臨富春山居圖》,被謝稚柳推為“明清以來可趨黃公望后塵之作”。另外,還有面世的唯一一張吳昌碩、齊白石珠聯璧合的精品 《竹石雙壽》;徐悲鴻的 《日行千里》的駿馬圖為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哈倫·克里夫蘭舊藏,是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張大千的巨幅 《荷葉田田》以濃干赭色染荷葉,是張大千荷花題材作品里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
為支持拍賣公司進駐上海,北京榮寶齋此次特別從資料室里調出22件拍品,包括齊白石、吳昌碩、吳冠中、黃胄、林散之、何海霞等的佳作,每一件都是流轉有序,經過榮寶齋十幾任掌門人認定的真跡,而榮寶齋資料室藏品在拍場上就等于 “系出名門”,往往會高價成交。
記者在昨天開始的預展現場看到,榮寶齋拿來上海的拍品,頗合海派藏家的胃口——作品不求大,但求精,有許多小尺幅的名家精品,包括古董珍玩,東西不大,不豪華,但可玩味之處頗多。拍品還力求說明其流傳過程和來源,盡可能給藏家提供依據,可見老字號的功底和文化魅力。
朵云軒:不盲從熱點,挖掘價值洼地
北派的榮寶齋開到上海來拍賣了,而且兩巨頭的秋拍都選在四季酒店,朵云軒該怎么辦?今年春拍朵云軒成交了6億多,創了歷史最高紀錄,但秋拍依然采取穩扎穩打的策略,為避免虛火,不但拍品求精,還根據藏家的需求努力發掘價值洼地,推出的金石緣、名家翰墨圖冊、名家瓷繪、吳湖帆書畫等專場都受到藏家的好評。
“不盲從市場熱點,按照收藏文化的規律辦事,”是朵云軒秋拍金石緣專場負責人袁慧敏的長期理念,在國內第一個推出超大規模印章專場、印譜專場和金石專場的他,也被人稱為“藝術品價值發掘的高手”。
海派收藏文化中最核心的就是追求拍品的性價比,不太可能出現創紀錄拍品,海派藏家對此也沒興趣,他們的興趣點在于提前發掘價值洼地,在別人不注意的地方下手。朵云軒的金石緣專場就帶有鮮明的海派收藏文化特征,雖然一個專場成交量甚至比不上人家張大千一張畫,但他們認為,“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拍場上應專注于拍品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超前挖掘,如此呈現給藏家的才是實實在在的價值,暴漲虛火的品種一旦遇到藝術品市場轉冷就會“跌跌不休”,而以低于其內在價值買到的品種就會顯示出可貴之處。
朵云軒方面認為,金石印章就是目前一個高性價比的品種。比如齊白石書畫的價格已經超過了畢加索,而齊白石的篆刻和書畫齊名,其印章的價格被大大低估。此次金石緣專場將首次呈現4方齊白石印章,兩方被《齊白石全集》等著錄,另一方“云隱”為海派美術前輩汪亞塵的自用印。
海派書法界領袖級人物潘伯鷹的用印此次也被發掘。潘伯鷹同張大千等名家一樣,對印章特別癡迷,他與篆刻大家喬大壯惺惺相惜,此次上拍一方“拙亦宜然”,在潘伯鷹許多重要作品上都有使用,并多次出版著錄,同時也是喬大壯一生的代表作,此印章見證了兩位海派藝術家的友情。
金石緣專場還特別提到珍稀石材芙蓉石。袁慧敏認為,芙蓉石與田黃、雞血石同屬“印石三寶”,但唯有芙蓉石尤其清朝老坑芙蓉石還知音甚少。芙蓉石有一種羊脂玉般的細膩、優雅,其與田黃在印石中的身份地位,相當于古典家具里的黃花梨和紫檀,此次專場特地從日本多家文房老鋪征集到十幾方老坑芙蓉石。
另外,在印紐雕刻方面,袁慧敏認為近代雕刻大師的作品也整體被低估,朵云軒在拍賣界最早發掘出福建近代雕刻大師林清卿,至今還保持著林清卿的拍賣紀錄,此次又向藏家推薦了另一位大師林元珠。
袁慧敏表示,如今中國藝術品已進入“性價比時代”,高價拍品大量流拍的現象告訴我們,資金極有可能從前期熱門板塊向價值低估的潛力板塊輪轉。而印章的歷史遠遠早于中國書畫,印章收藏的文化基礎和價格體系也都十分扎實,長期處于價值洼地,會對資金產生莫大吸引力。而海派拍賣公司最擅長為藏家挖掘藝術品的 “性價比”,不管成交量多寡,只要能把藝術品的內在價值體現出來,得到更多藏家的認可,就是莫大的榮譽。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