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剛砸寶 收藏投資理念≠電視節目娛樂精神
時間:2012年08月23日來源:作者:
姚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是表示:“這是我們的保守說法。實際上我們認為百分之百都是真品。有10件以上是國家二級以上珍貴文物,占三成。”更有藏界資深人士表示:在中國的收藏市場,95%的人用95%的錢,買了95%的贗品!

圖片說明:《收藏天下》主持人王剛(資料圖片)
近日一場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把王剛主持的電視鑒寶節目《天下收藏》節目推上風口浪尖。起因是著名收藏家、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反復觀看展覽后稱,王剛手中的護寶槌砸掉的贗品中不少是真品,有的甚至是珍品。
啟功先生曾說:“我每遇到有人拿舊字畫來找我看的時候,首先提出的問題,不是想知道它的優劣美惡,而常是先問真偽,再問值多少錢。”我們不難看出,“真偽”往往對應著市場價格。真偽、價格固然重要,那誰來甄別真偽,誰來為藏品估價呢?讓我們帶著問題來圍觀:
背景資料:
《天下收藏》是北京電視臺主辦的一檔熱播節目,節目中主持人王剛手持一把紫金錘,如果經在場專家鑒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將揮錘砸碎“贗品”。“砸贗品”一直是觀眾最關注的看點。
《“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是首都博物館展與北京電視臺合辦的一次展覽。展品全部為瓷器,由首都博物館提供40余件(套)瓷器真品,與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組從被砸掉的300多件“贗品”瓷器中選出的30余件藏品,放置一處對比展出,目的是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親眼比對真品與贗品的機會。
“砸寶”是誰的主意?
《天下收藏》的“砸寶”環節其實是王剛自己設計的,他曾在2010年出版的自傳《我本頑癡》中寫道:“在簽了‘生死文書’的持寶人咬牙點頭后,主持人突然出其不意地砸了其中的贗品,讓節目現場‘噓’聲四起。作為該節目的總策劃,我對設置這個環節的創意頗為自得。我認為,欄目的原則,也就是收藏的原則,去偽存真是第一步,是最要緊的。”
為什么要砸?
《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韓勇介紹,《天下收藏》最初是作為一檔財經節目來架構的。“立足藝術品投資領域,關注藝術品流通市場的方方面面。”韓勇說,“鑒于此,東西的真與假就成為一個底線,‘去偽存真’是節目最關鍵也是最首先的前提。”至于緣何選擇砸掉這種做法,他解釋說,“這畢竟是一檔電視藝術欄目,要充分考慮畫面、電視鏡頭感,而且‘打眼’(注:鑒寶界行話,指看走眼)后,偷偷摔掉的習慣古已有之。”在他看來,“砸寶”另一個功能是對廣大藏友的一種警醒,讓他們意識到以小搏大、一夜暴富不太可能。
“砸寶”砸的是真是假?
對于姚政的說法,北京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對齊魯晚報的記者說:“太讓人震驚了,我不認識這個人,我只能從善意的角度評價他是無知。簡直是沒有常識、胡說八道,嘩眾取寵!”
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李彥君則表示他曾親身參與節目,對內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所謂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然后找來所謂的“持寶人”上臺表演,最后理所當然地被砸掉。“這是表演,之前就是買的假的,當然不會砸錯了!”
《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韓勇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存在持寶人自己個人原因不愿意出鏡,或者表達能力不好我們建議他找人代他來,是為了節目的精彩。我們做的是電視節目。純做收藏講堂可能也沒這么多人關注了。”
是否存在利益鏈?
去年山寨“金縷玉衣”被頂級專家鑒定為真品國寶引發“天價”銀行騙貸案,徐悲鴻之子鑒定《蔣碧薇裸體油畫》贗品案,及今年的寶龍拍賣天價徐悲鴻《九方皋》爭議案,我們不難看出,專家鑒定、書籍著錄、家人鑒定是“真品”的重要保證,自然也是“造假”的目標。
一些人士質疑,“天下收藏”有另外的“鐵三角”———王剛、甘學軍、翟健民。”其中甘學軍是北京華辰拍賣的總經理,藝術品拍賣的參與者;翟健民則是香港永寶齋齋主,古玩行業的從業者,王剛自己也是個收藏愛好者。
對此,《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韓勇告訴記者:“該節目是北京自己制作的節目,并非外包節目。”甘學軍則對媒體表示:“我連個贊助商的身份都沒拿著,每次的車馬費就500元。”翟健民也表示,拿的費用跟甘學軍的差不多。
至于節目中鑒定的“寶貝”是否會通過華辰拍賣,甘學軍未直接回答“你的這個提問,倒提醒了我可以做這生意。”

圖片說明:著名文物鑒定家啟功(資料圖片)
收藏絕不是簡單的“真偽”問題,更不能憑“專家”一言以蔽之。啟功先生在談到鑒定工作時曾說,“常常有許許多多社會阻力,使得結論不正確,不公平。不正不公的,固然有時限于鑒者的認識,這里所指的是“屈心”做出的一些結論。因此我初步得出了八條:一皇威、二挾貴、三挾長、四護短、五尊賢、六遠害、七忘形、八容眾。前七項是造成不正不公的原因,后一種是工作者應自我警惕保持的態度。”
面對一檔北京電視臺重點推出的“大型演播室娛樂兼文化類互動節目”,主持人是誰、寶貝的“真假”、砸掉還是燒掉、專家說了點啥……這些都是“娛樂節目”的閃光點。真偽、死生、驚險、懸念、廣告回來揭曉的謎底都與嚴肅、高風險、高收益的收藏投資關系不大。
眾多媒體、收藏愛好者混淆了收藏投資理念與電視節目的娛樂精神,值得警惕!(東方網宋振喜)
(編輯:system)

圖片說明:《收藏天下》主持人王剛(資料圖片)
近日一場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把王剛主持的電視鑒寶節目《天下收藏》節目推上風口浪尖。起因是著名收藏家、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反復觀看展覽后稱,王剛手中的護寶槌砸掉的贗品中不少是真品,有的甚至是珍品。
啟功先生曾說:“我每遇到有人拿舊字畫來找我看的時候,首先提出的問題,不是想知道它的優劣美惡,而常是先問真偽,再問值多少錢。”我們不難看出,“真偽”往往對應著市場價格。真偽、價格固然重要,那誰來甄別真偽,誰來為藏品估價呢?讓我們帶著問題來圍觀:
背景資料:
《天下收藏》是北京電視臺主辦的一檔熱播節目,節目中主持人王剛手持一把紫金錘,如果經在場專家鑒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將揮錘砸碎“贗品”。“砸贗品”一直是觀眾最關注的看點。
《“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是首都博物館展與北京電視臺合辦的一次展覽。展品全部為瓷器,由首都博物館提供40余件(套)瓷器真品,與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組從被砸掉的300多件“贗品”瓷器中選出的30余件藏品,放置一處對比展出,目的是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親眼比對真品與贗品的機會。
“砸寶”是誰的主意?
《天下收藏》的“砸寶”環節其實是王剛自己設計的,他曾在2010年出版的自傳《我本頑癡》中寫道:“在簽了‘生死文書’的持寶人咬牙點頭后,主持人突然出其不意地砸了其中的贗品,讓節目現場‘噓’聲四起。作為該節目的總策劃,我對設置這個環節的創意頗為自得。我認為,欄目的原則,也就是收藏的原則,去偽存真是第一步,是最要緊的。”
為什么要砸?
《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韓勇介紹,《天下收藏》最初是作為一檔財經節目來架構的。“立足藝術品投資領域,關注藝術品流通市場的方方面面。”韓勇說,“鑒于此,東西的真與假就成為一個底線,‘去偽存真’是節目最關鍵也是最首先的前提。”至于緣何選擇砸掉這種做法,他解釋說,“這畢竟是一檔電視藝術欄目,要充分考慮畫面、電視鏡頭感,而且‘打眼’(注:鑒寶界行話,指看走眼)后,偷偷摔掉的習慣古已有之。”在他看來,“砸寶”另一個功能是對廣大藏友的一種警醒,讓他們意識到以小搏大、一夜暴富不太可能。
“砸寶”砸的是真是假?
對于姚政的說法,北京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對齊魯晚報的記者說:“太讓人震驚了,我不認識這個人,我只能從善意的角度評價他是無知。簡直是沒有常識、胡說八道,嘩眾取寵!”
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李彥君則表示他曾親身參與節目,對內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所謂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然后找來所謂的“持寶人”上臺表演,最后理所當然地被砸掉。“這是表演,之前就是買的假的,當然不會砸錯了!”
《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韓勇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存在持寶人自己個人原因不愿意出鏡,或者表達能力不好我們建議他找人代他來,是為了節目的精彩。我們做的是電視節目。純做收藏講堂可能也沒這么多人關注了。”
是否存在利益鏈?
去年山寨“金縷玉衣”被頂級專家鑒定為真品國寶引發“天價”銀行騙貸案,徐悲鴻之子鑒定《蔣碧薇裸體油畫》贗品案,及今年的寶龍拍賣天價徐悲鴻《九方皋》爭議案,我們不難看出,專家鑒定、書籍著錄、家人鑒定是“真品”的重要保證,自然也是“造假”的目標。
一些人士質疑,“天下收藏”有另外的“鐵三角”———王剛、甘學軍、翟健民。”其中甘學軍是北京華辰拍賣的總經理,藝術品拍賣的參與者;翟健民則是香港永寶齋齋主,古玩行業的從業者,王剛自己也是個收藏愛好者。
對此,《天下收藏》欄目組制片人韓勇告訴記者:“該節目是北京自己制作的節目,并非外包節目。”甘學軍則對媒體表示:“我連個贊助商的身份都沒拿著,每次的車馬費就500元。”翟健民也表示,拿的費用跟甘學軍的差不多。
至于節目中鑒定的“寶貝”是否會通過華辰拍賣,甘學軍未直接回答“你的這個提問,倒提醒了我可以做這生意。”

圖片說明:著名文物鑒定家啟功(資料圖片)
收藏絕不是簡單的“真偽”問題,更不能憑“專家”一言以蔽之。啟功先生在談到鑒定工作時曾說,“常常有許許多多社會阻力,使得結論不正確,不公平。不正不公的,固然有時限于鑒者的認識,這里所指的是“屈心”做出的一些結論。因此我初步得出了八條:一皇威、二挾貴、三挾長、四護短、五尊賢、六遠害、七忘形、八容眾。前七項是造成不正不公的原因,后一種是工作者應自我警惕保持的態度。”
面對一檔北京電視臺重點推出的“大型演播室娛樂兼文化類互動節目”,主持人是誰、寶貝的“真假”、砸掉還是燒掉、專家說了點啥……這些都是“娛樂節目”的閃光點。真偽、死生、驚險、懸念、廣告回來揭曉的謎底都與嚴肅、高風險、高收益的收藏投資關系不大。
眾多媒體、收藏愛好者混淆了收藏投資理念與電視節目的娛樂精神,值得警惕!(東方網宋振喜)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