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在校創意屢遭盜用
在校期間,藝術生按照教學要求會完成不少作品。這些作品有著學生稚嫩而鮮活的創意,但完成后的命運往往十分慘淡,不是被束之高閣就是在網絡里“游蕩”。
日前,山西衛視的《DV中國》欄目播放了一部長30分鐘的紀錄片《生命的鑰匙》,而該片作者——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學生解修遠卻對此毫不知情,直到被拍攝對象告訴她,她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一家省級衛視“默默地用了”。
學生無奈 衛視喊冤
事后幾天,解修遠才想起去年曾經帶著《生命的鑰匙》參加西安民間影像節,在遞交參賽作品時每一位作者都被要求簽署了一份協議,該協議有如下內容:影像節組委會享有參賽作品版權,可以進行公益性播放。但這個播放并沒有時間期限,“永久性”成了這份“霸王條款”最令人質疑的部分。
山西衛視《DV中國》的制片人李曉艷覺得冤枉,她告訴筆者,“《DV中國》節目是山西衛視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下屬的DV委員會共同開辦的,節目片源由DV委員會提供。山西衛視有償使用片源,但須向該委員會支付相關的費用。”對于李曉艷來說,她走的是正規程序,與DV委員會屬于共同合作關系。而該委員會提供的作品與作者之間出現了版權糾紛,卻將她的節目推到了風口浪尖。
解修遠認為自己與山西衛視之間目前已沒有多大糾紛,問題的癥結出在她簽下的一紙協議。無論是DV委員會還是山西衛視,在使用作品時都應該預先告知作者。且令她疑惑的是,山西衛視向DV委員會支付的有關費用并不屬于協議中規定的公益性播映范疇。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海波是《生命的鑰匙》的指導老師,他說:“由于學生在拍攝作品時是無償使用學院器材的,所以學生作品版權屬于學院和個人共有。解修遠的拍攝計劃隸屬于學院項目,接受了資金扶持。”
劉海波介紹,由于傳統媒體對民間作品這一領域關注不夠,因此學生作品被侵權的情況十分嚴重,解修遠的作品被侵權只是個案。“學生作品的主要收入來自于參賽和網站合作,學院與學生的分賬比例是4比6。” 在著力將學生作品推向社會的同時,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只提出三個基本的要求:一是學院和學生要享有告知權;二是必須享有署名權;三是希望采用方支付一定的稿費。
“像西安民間影像節這樣的賽前協議是極度不符合行業規范的。”劉海波解釋道,一般國際或國內影視節的規定是,該活動舉辦期間的3個月內主辦方擁有公開播映權,其中不牽涉版權問題。學校會向學生強調謹慎簽署各種協議,并且校方可能會抵制某些有霸王條款的賽事活動。
創意被盜 個案不少
以個人能力售出作品,對大多數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基本不得其門而入。蘇亞在畢業前創作了版畫《狼王》,并參加所在大學舉辦的書法、繪畫、攝影展。此后,他發現自己的這幅作品被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剽竊,基本完整地用于其研發、由內蒙古一家酒廠受托生產的某系列白酒商標圖案中。蘇亞認為,該白酒的生產廠家及銷售公司侵犯了他對作品享有的著作權,因此將起訴至法院索賠30萬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提供的版畫原件及復制件上均有署名,并提供了畢業學校的證明予以佐證。而科技公司辯稱原告不是該畫的著作權人,卻不能提供相應證據證明,故法院確認蘇亞是版畫《狼王》的著作權人。
蘇亞是幸運的,至少在法律程序中他還能證明自己的原創性,而更多的學生就沒那么多精力和條件去打官司了。喜愛攝影的李佳運告訴筆者:“我同學的攝影作品就被盜用過。有個同學在上海的一家報社實習,發現報紙所用的新聞圖片是自己拍攝后上傳到某圖片網站的,試問他又如何追究版權費用呢?”
喜歡攝影的學生常將自己拍攝的主題類作品上傳到圖片網站,一組照片的售價在50元到200元之間,這樣微薄的收入不至于讓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動輒引起矛盾,但對學生創作的積極性無疑是個打擊。“很多同學也從圖片網站收到賣照片的收入,雖然錢不多,但大家挺滿足的。”李佳運說。
傳統交易平臺的低門檻
JJ在大學時就開始參與音樂演出,并靠作曲、伴奏大大地“改善”了自己生活。他說:“北京有個版權交易中心,把自己的作品以任何格式的錄音版本提供給該中心后,中心會出具一張版權證明,同時你會擁有屬于該作品的一個版權號。早些年的時候,每年只需支付5塊錢的保管費。”
版權證明的作用在于作品被人盜用后,可以此為依據打官司。版權中心并不負責作品的推廣,這意味著要將作品賣出去還是要靠自己跑,靠自己在圈子里的人脈。“還有另一種公司,承擔中介的職能。只是收費要比僅僅去版權中心登記昂貴許多,但他們會負責部分的推廣工作,也就是幫你賣作品。”JJ告訴筆者。
當時,作為一個在校生的他,之所以知道能用這樣的方式去銷售、保護自己的作品,與長期活躍在音樂圈里有關。JJ回憶到,他是在北京一個錄音室錄作品時,通過錄音師得知可銷售自己作品的渠道。
寫玄幻小說的楊升說:“我從大學時就一直在寫,但真正拿到稿費大概是在畢業一年后。”畢業后,楊升曾花了1年的時間在家里專職寫作,并差點跟某知名文學網站簽約。但由于該網站要求每天5000字的寫稿量,實在壓力太大,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此后他與逐浪網簽約成為寫手,稿費維持在千字50元左右。
如今成為期貨從業人員的他,再也不寫玄幻小說了,定期會給一些財經網站寫期貨點評,每篇點評的稿費是30元。在楊升看來,大學生或者初出茅廬的作者投稿都將面臨困頓的境界,高門檻的平臺不得其門而入,低門檻的平臺則被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
創建菜鳥創意市場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老師吳曉坤表示,目前全國共有1400余所高校開設了藝術類專業,在校的藝術類大學生人數約200萬人,約占在校生總數的1/10。每年都有大批藝術類專業的畢業生投向市場。這些藝術生在市場上到底有沒有競爭力?才華水準又如何?上述問題,是學校、學生、市場3方持續關注的領域。
2012年6月中旬,上海電視節閉幕論壇上,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新媒體創意研究中心宣布創建了“菜鳥創意市場”——大學生藝術類作品網絡交易平臺。同時,揭幕“2012全國高校藝術類畢業作品拍賣大賽”。這個平臺對于在藝術品流通和交易中處于弱勢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菜鳥創意市場是以全國大學生為主要對象。同時設有鑒寶的欄目,為已經畢業的藝術類學生提供作品展示和交易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在直接檢驗自己的創作是否符合市場期待的同時,還可以收獲對市場的認識,通過與同類作品的對比,直觀地找到自己的競爭力和努力方向所在。
作品上傳之后,將獲得由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頒發的作品展銷認證書,一旦學生作品被侵權,將可以以此為憑證進行維權。除此之外,交易市場的平臺還有專業的律師團隊,為學生維權提供法律上的幫助。
(來源: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