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委約作品,推進文化貿易
滬港澳臺探索藝術節合作機制
日前,上海市政府代表團先后在澳門、香港舉行了2013上海金秋文化旅游體育盛事推介活動,在臺北舉行了“上海臺北雙城同慶藝術節15周年交流活動”。活動中,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與港澳臺藝術節同行共同籌劃,計劃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與交流,探索形成四地藝術節間合作的長效機制。
合作新支點:關注青年
已經創辦40多年的香港藝術節是四地藝術節中的“老大哥”。上海與臺北兩地藝術節創立之初,在運營模式、劇目內容等方面從香港藝術節獲得了許多借鑒。香港藝術節的節目副總監蘇國云于2012年擔任了上海國際藝術節新創設的“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顧問,參與了部分青年藝術家作品的制作,為這些作品走向國際市場做了鋪墊。
上海國際藝術節與臺北藝術節“同庚”。除了在傳統舞臺表演藝術上的合作,臺北藝術節對大陸年輕藝術家也非常關注,去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看了“扶青計劃”劇目《上海·夢》之后,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當即拍板邀請青年導演王翀參演臺北藝術節。耿一偉說:“臺北與上海都是面向未來的城市,藝術節就是城市精神的表演,兩個面向未來城市的藝術節就是要關注青年。”之后,王翀的《雷雨2.0》受邀參演臺北藝術節并獲得了臺灣觀眾的認可。同樣,去年參加“扶青計劃”的二胡演奏家趙磊,在臺北成功舉辦音樂會《爵色胡琴——上海情緣》。
澳門的設計與創意產業聞名世界,擁有眾多創意設計的青年人才。上海國際藝術節在與澳門國際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合作意向中,表達了希望吸引更多澳門青年創意人才參與的愿望。同時,滬港澳臺四地藝術節計劃通過輪流舉辦“青年藝術家項目孵化會”,以交流演出、工作坊等形式推動青年藝術人才脫穎而出。
合作新核心:聯合委約
日前,話劇《青蛇》首次在臺灣上演。這是由香港藝術節與上海國際藝術節共同委約的作品首次登上寶島的舞臺,并在臺北藝術節舉辦期間上演。《青蛇》之后,在香港舉行的推介會上,上海國際藝術節與香港藝術節聯合宣布,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的《水滸3》成為下一部委約的作品。“水滸”系列是京劇與當代藝術的跨界作品,前兩部獲得了許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追捧。該劇由臺灣京劇表演藝術家、當代傳奇劇場創始人吳興國主演,臺灣作家張大春編劇,音樂人周華健擔綱作曲,這個實力雄厚的制作班底保證了作品質量,也以其結合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跨界表現方式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滬港澳臺藝術節每年聯合委約一部作品,這些作品可以同時在滬港澳臺四地的藝術節巡回演出。從《青蛇》到《水滸3》,這個構想正逐步實現。”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藝術總監劉文國說。
合作新模式:推進文化貿易
據劉文國介紹,關注青年、聯合委約等是滬港澳臺四地藝術節形成合作長效機制、深化互動的實質性舉措。接下來四地藝術節將通過建立官方鏈接、統一演出信息發布等手段建立票務合作的新機制。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觀眾赴港澳臺地區旅游,觀看演出也成為新的觀光內容,四地藝術節分別在3月、5月、8月、10月舉辦,獲取票務信息與購票的便利化將方便各地民眾參與四地的藝術節。
“同時,促進文化貿易是四地藝術節長效合作機制形成的又一亮點。”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說,以建立亞太地區專業性最強的演出交易市場為目標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將利用自身演出交易會的平臺優勢,為四地藝術節的節目交流交易搭建寬闊平臺。“四地藝術節通過互相提供交易會展位、推介演出機會等,為滬港澳臺藝術節間劇目交流交易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希望形成合力,推動形成海內外華語文化互動交流圈,共同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王雋表示。